名人们的“老玩意儿”:文化是奢侈的灵魂
当下,人们对手作、手工产品的认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从杨丽萍的菜篮子到王世襄与工匠摸爬滚打出来的《明式家具研究》,奢侈,其实本质上传递的都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手工工艺带来的温暖情感。
杨丽萍的菜篮子:
“我们本来不需要挣钱就已经到了文化的终点”
一袭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蓝布民族风长裙,光洁无比的标志性马尾头,跳孔雀舞时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仿佛会说话的细长指甲,修长手臂上挎着一只样式普通的乳白色藤编敞口菜篮子。
2012年,舞蹈家杨丽萍以这样一身打扮出现在某豪车展会上。菜篮子里有药包、排练用的哨子、钱包、iPad、稿纸等物品。如杨丽萍所言,“我看母亲用它盛摘下来的菜,有味道,我就要了,转眼用了一年多。”
“我提着篮子去,媒体说我是时尚,其实不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杨丽萍看来,奢侈,其实本质上传递的都应该是一种情感,一种手工工艺带来的温暖的感觉,只是在工业化时代,这种奢侈精神已经被异化被符号化了,那种独特的情感连接方式已经消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法国传教士到了香格里拉,开始自己种葡萄,酿酒。没有沙发,他就在两棵树中间吊块麻布,躺在上面看书,没有红酒杯,就用一个木头杯子喝红酒,比玻璃杯的感觉还好,没有筷子就用树枝。我觉得他的这种生活也很奢侈啊。”
无论是菜篮子挎成一个时尚,还是随手拿以前用来舂蒜、舂芝麻的石头做烟灰缸,杨丽萍理想的生活就是“每天早上11点起来,到院子里摘个水果吃吃,晒晒太阳,和花草一起玩。”很多媒体都拍过她大理的家,有树有水,一种很自然的氛围。
“我认识的大部分人的终极目标是拼命地赚钱,然后到水边或自然里面盖个别墅,但是像我的母亲也好,像我也好,我们本来就是不需要挣钱就已经有了终极目标了,已经到了终点。”
陈道明的烟斗,王世襄的家具:“老玩意”里的文明
多年来,陈道明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闲暇,陈道明喜欢嗅一嗅收藏的烟斗,坐在窗前老式木椅上,看楼下芸芸众生,把自己的脑袋放空,发一会儿呆。他迷恋中国古典风格,家里全是红与黄的暖色调,深红色的花梨木 ,雕花中式太师椅,文房四宝,闪着铜光的精致铜壶,大砚台和竹制书架。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无用方得从容。”
已故收藏大家王世襄则在雅与达之间找到了一种通透的生活方式。
2003年,嘉德在秋拍中曾举行王世襄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仅竹雕器就推出14件,100%成交,最贵的一件“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
王世襄出身世家,父亲是位外交官,工作之余喜欢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而母亲金章更是著名的鱼藻画家。王世襄小时候养狗、玩葫芦、养鸣虫便在北京城小有名气。1949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玩馆科长的王世襄开始收藏研究明式家具及各种漆器。
一辆28型的自行车,车后是一个能装一二百斤的大货架,架上有各种包袱,麻包片。从著名收藏家到一般的市民,从古玩铺到杂货屋,乃至旧木料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和车辙,车上是他买来的小条案、桌、椅、方凳等。
能买就买,买不起或不准买的就拍照,那些名贵的紫檀、黄花梨木都属于扔到水里沉底的木质。他也要搬到亮处擦拭干净再拍摄。这一切,留下了一部图文并茂、两斤多重的精装大书《明式家具研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