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小时生活圈”改变了什么?

2014-12-07 14:40 未知/ 齐鲁周刊 /

 

  航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立体快速城际交通网支撑起一个个“N小时生活圈”,当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被缩短,这些圈子到底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生活在别处”

  在济南工作的曲直老家在烟台牟平。六岁那年,曲直跟随父亲的拖拉机到烟台市里看火车。长长的铁轨延伸到视野尽头,整个上午,传说中冒着青烟的火车没有驶向他。

  2000年,曲直到济南上大学,“回家”是一项浩大工程:晚上十一点多的火车硬座,票价38元,学生还能半价。翌日六点到烟台,从烟台换乘长途客运到牟平,再坐小中巴到村头。一趟下来,最顺利也要12小时,做设计的曲直还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选择长途汽车,到烟台5个半或6个小时,同样重复换乘步骤。这个方案需要10个小时,价格却要近百元。及至后来,曲直立业成家,第一时间买了辆车,开车走高速,6个小时到村口。与之前比起来方便得多,只是长时间驾驶令人略疲惫。

  “青荣城铁开通后,济南到烟威的通行时间缩短至三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早上七点从济南出发,11点到牟平,坐车回村,还能赶上中午吃饺子。”自从2010年青荣城际铁路全面动工,曲直一直希望能体验青荣城铁开通所带来的福利。

  据了解,位于胶东半岛的青荣城际铁路是山东省内第一条区域性城际高速铁路,总投资345.9798亿元,正线线路长度298.971公里,连接青岛、烟台、威海三个主要城市,是构建半岛城市群间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最快捷运输通道。

  据了解,青荣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可实现全天候、公交化运行,青岛至威海、青岛至荣成平均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个多小时,胶东半岛将依托该铁路真正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你可以在青岛上班,在烟台或威海买房,每天像乘坐公交车一样搭乘城铁穿梭于双城之间。也可以这样安排你的假日:一早从烟台出发,到青岛找朋友吃个饭;返程途中去即墨泡温泉,再去莱西湖边钓鱼,晚上坐车回来。

  “生活在别处”这个充满想象力和生命力的句子,在城铁通车后,有了实现的基础。

  一小时里的生活圈经济

  济南市民麦子到曲阜出差,发现接待自己的赵越是“半个熟人”:前几天省会大剧院有朱晓玫的钢琴演奏会,两个人座位相邻,间歇时还讨论过巴赫跟贝多芬。

  “下班后从曲阜东乘高铁,四十分钟到济南西,在周边简单吃饭正好赶上演出。晚上住附近酒店,第二天到市中心逛逛买点进口商品,既进行必要消费,也不耽误工作。”赵越从事文化创意工作,曲阜当地演出少,她常常跑济南,因此才会与麦子相遇。

  实际上,交通给赵越带来的变化,只是时代变迁中人们生存方式重构的一个缩影。便捷的大通道缩短了各地间的距离,造就了“三小时生活圈”、“两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生活圈”。这些“空间不变,时间在缩短”的圈子不仅更新着彼此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交通、旅游、经济社会的融合互通。

  有资料显示,当人流的增加幅度每年提高7%时,两地之间的经济交往会增加14%。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完善会带动城市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如果城际高铁系统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会得到增强和扩大,不仅大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人际交往会大大增加,在沿线中小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原本离几个大城市都相对较远的小城市,如今却可能处于几个中心城市辐射圈的交集之中了。

  一省通途的未来畅想

  济南聊城城际铁路半小时内直达,济南市民坐着公交车到聊城出差,济聊两地“市话畅聊”,聊城产绿色农产品摆上省城百姓的餐桌,如果你愿意,坐20分钟的济聊城铁就能去阿胶镇参观指导自己定制的品牌阿胶……随着济聊城铁的开工,济聊“两地同城”格局不断推进。一个更有悬念的猜想是,随古运河命运起伏的聊城是否能在轨道交通时代谱写新的传奇?

  据山东省发改委提供的信息透露,山东将着力构建完善能力负荷充分、资源配置优化、功能衔接顺畅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其中,“三横”为德龙烟威、济青、菏兖日通道;“四纵”为青烟威日、滨临、京沪、京九通道。在规划的蓝图中,到2020年,济南、青岛综合交通枢纽将率先基本建成,主要港口功能明显提升,地区性港口初具规模,机场布局基本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网初步建成。

  很显然,“一省通途”指日可待。

  高铁3年:被改变的城市空间

  一个半小时到达北京,三个小时到达上海,人来车往,这里的夜空从此被高铁的大灯点亮;一条条以各城市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无数高楼正嫩笋般拔地而起,一座新城正在悄然生成……

  京沪高铁的开通,使曾经偏远落后的济南西部地区,正在成为与京津沪宁和省内产业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成为济南新的增长极。

  □段崇政

  高铁带来新的“商埠区”

  杨梅是一个热爱戏剧、音乐的杂志编辑,周末来临,她总会拿出提前订好的票,到济南省会大剧院享受一次艺术大餐。周末的大剧院外,停满私家车,这场盛宴,并不是杨梅一个人在独享。

  仅仅四年前,济南人想要一次这样的艺术体验,还没有固定的场所。

  2011年,京沪高铁特别命名的G1次高铁列车到达济南西站,虽然很多人还没有体验过“风驰电掣”的驾乘感觉,但随着G1的鸣笛,济南“高铁时代”到来了。高铁的建成开始为这片曾经的“大荒地”重新洗牌。

  2010年开建的山东省会大剧院位于腊山河畔,南北分别是日照路和威海路。三个半球形剧院建筑占据了新城13.6万平方米的面积,1777座歌剧厅、1476座音乐厅和476座多功能厅,聚焦了济南人的艺术渴望。

  大剧院,只是计划里的一个小步骤。

  大剧院北面不远,济南市承办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的重点场馆: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巍然矗立。这些文化基础建设集体形成了济南全力打造的西部文化中心地带。

  在生长于槐荫区的杨峰的脑海里,济南人向来有“住东不住西”的习惯。“一些市政设施,比如路灯,到了槐荫界内不是变暗了就变没了。槐荫区在济南市民印象中就是脏、乱、差。虽然一直是济南主要的四个城区之一,但是很多市民感觉槐荫离得很远。”

  “遥远”的槐荫区在2011年高铁通车后,开始亲近济南——与之配套的道路、广场、绿化以及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部就位。低矮的棚户区陆续被高档住宅小区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和医院或已规划或在建设中,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腊山及腊山湖公园、小清河滨河公园全面开工建设并部分投入使用。

  这一切改变的直接“后果”是:六年前,一家新加坡企业想在腊山南买地建项目,当时土地100万元一亩,企业负责人还直摇头。三年后,也是就高铁建成的那一年,他再来济南想以200万元一亩的价格买地,售方对他直摇头——彼时的土地成本已到了400万元一亩了。

  一百多年前,济南火车站的正式投入使用催化了老济南“百年商埠”的诞生;时过百年,高铁站的出生,为荒芜的西部载来生机。如今,人们会在这里听歌剧、看戏曲,会在这里投资招标,会在这里买房生活。对于西部,无数的“可能”正在成为现实。

  天涯变咫尺:济南的飞速时代

  王立的生活有些与众不同。

  每周一,他都要买一张从北京到济南的火车票,历时6小时24分——他的家在北京,但工作原因,需要每周亲赴济南数天。待工作处理完毕后,再来一次六个多小时的旅程,原路返回。每周,他都要花一个白昼的时间,在漫长的铁轨上通过电话遥控工作事宜。

  高铁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可以不用煎熬地坐一夜卧铺于第二天赶到济南,而是很从容地九点从家里出发,赶十点多的一班车。第一次踏上时速300km/h的高铁,他觉得有些像在坐过山车,速度快得让耳膜有点发鸣。就在他尽览高铁车厢内部景色,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广播里竟然报出济南站到了。他不可思议地收好电脑……1小时32分,哪能有写东西的时间呢?

  如今,济南到北京每天有近70趟高铁动车,从早晨6点42分穿梭至晚上9点40分,平均每十几分钟就有一趟列车进京。两地之间的列车状态,甚至已有些公交化。

  有了京沪高铁的连接,济南至天津、南京和上海之间,每天也有数十趟的高铁动车直达,济南到天津最快只需1小时3分钟,到南京最快只需2小时12分钟,到上海最快只需3小时21分钟。

  济南继打通北京与上海的高铁脉络后,又通过京沪-合蚌-合武-武广高铁,开通了南至武汉、长沙高铁,这是济南首次与这两个城市实现高铁直通。而通过合蚌-合武高铁实现与武广高铁的连接后,济南至广州、深圳也可以通过高铁换乘实现朝发夕至。

  而今年8月,沪昆高铁联调联试动检车以每小时322公里的速度,驶入沪昆高铁、合福高铁和原沪昆线三线立体交会的上饶站,成功进行了联调联试。这意味着,一旦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济南就能开通直达贵阳、昆明等地的高铁列车,曾经42小时15分的火车车程,将缩短至10余小时左右。

  至此由济南往北,至哈尔滨、长春、沈阳东三省省会的高铁分别最快只需7小时43分钟、6小时40分钟、5小时17分钟。曾经的山高路远变成触手可及,济南与其他城市的互动,只在转身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