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菜农的中国式尴尬
20年前,蔬菜大棚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王文超就是其中一个。多年来,对蔬菜大棚的青睐和疑惑始终伴随着他。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传统蔬菜大棚虽然仍占据着菜市场的主流,但却逐渐显露颓势,一度叱咤风云的蔬菜产区,也逐渐黯淡了下去。
黄金时代:
一代农民的产业升级
1993年立秋刚过,临沂市的王文超和两个哥哥终于做出了决定,把自家菜地旁的桃树砍掉,连同菜地在内,建起了蔬菜大棚。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很多地方的农村兴起了一股建设蔬菜大棚的热潮,很多人跑到寿光去参观,然后把那里的蔬菜大棚经验移植到自家地里。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不再外出打工,而是把一年来大部分精力释放在了土地上。尤其是冬天,往年的农闲季节人们大都无所事事,以打牌和闲聊度日,而建了大棚之后,冬天成为最忙的季节。与此同时,同样面积的土地,蔬菜大棚的产出超出了过去五倍以上。
1992年冬天,王文超和两个哥哥搭伴,跑到几百里外的寿光,参观了那里的蔬菜大棚,受到很大震撼。棚外寒气逼人,积雪未融,而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那些长势正旺的黄瓜秧、嫩绿的韭菜苗、鲜艳的西红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兄弟几人租来一辆车,到蒙山深处买了竹竿,去县城购来塑料薄膜等原料,建起了蔬菜大棚。王文超共建了一个温室和两个拱棚,大棚每天需要敞苫子、盖苫子,以保证白天吸收足够的温度、夜晚保温;白天还得根据具体情况透风,以调节棚内温度。数九寒天,在没有暖气滋润的乡村,王文超喜欢躲进大棚,一边干活一边享受舒适。
这一年,由于技术的革新,三个大棚给王文超带来了一万五千元的收入,抛开刚开始建大棚的投入,净赚五千元。
依靠大棚,王文超和两个哥哥先后买了三轮摩托车和全套农机具,还在大棚旁打了深井,每个棚里扯上电线。大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如今,王文超已成为村里的蔬菜大棚专家,为不少人解决各种难题,尤其是关于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恶性循环:农药越多,病害越多,更多的农药,更多的病害……
市场上的蔬菜价格时有提高,但产业链最底层的菜农,由于受到一层层盘剥,卖出的蔬菜价格往往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于是,一味追求产量便成为他们的必由之路。至此,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后来王文超又建了几个蔬菜大棚,虽然收入只增不降,但他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大。随着种植蔬菜的时间越来越久,使用农药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刚开始种大棚那几年,几乎不用什么农药,但是旧一茬菜收获了,新一茬栽上,生长效果就不如以前,只能多施化肥、打农药。”
“七八分地的黄瓜大棚,一个生长季节下来,约使用200-500元的农药。为减少成本,有人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不仅价格便宜,且药效强,杀虫立竿见影。”王文超说。
大棚里,气温高、湿度大,黄瓜往往不容易开花坐果,有人发明了令黄瓜坐果的激素;更有人发明了“药剂”,使黄瓜“顶花带刺”,这些药物竟然是给人使用的避孕药II号!长期食用这种抹了雌性激素长大的黄瓜,儿童会过早性成熟,成年人会导致不孕不育。
再以西红柿为例,从幼苗栽到地里,到开花,有将近20天,隔几天就得打一次农药,开花后还得用一种特配的药水“蘸花”。不“蘸花”不行吗?不行!冬天花朵对温度的要求很高,中午大棚内温度升到了30多度,如果不及时透风,花儿就要落掉,而到了晚上,温度又会降至10度以下,花儿同样会落掉。不能保证温度的平衡,那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使花儿牢牢杵在枝干上,这就需要一种特配的药水,把花朵往药水里一蘸,就不会因为温度的升降而落掉了。
开花后到第一次果实收获,有四五十天,这期间除了防虫还得防病,不同的农药交替上阵,几天换一次。大棚内湿度大,西红柿棵儿上经常湿漉漉的,除了露水的作用,药水的雾气笼罩也是一个因素。
等果实长到一定大小,这时候又有另一种药水,把药水涂抹在果实上,果实就不长了,几天后颜色变了,红彤彤分外喜人。“我会在上市前六七天停止打药,但很多人并不注意,有时候刚打了农药,第二天就摘了果实拿去卖。”王文超说。
将近20年一刻不停地反复种植,土地早已不是当年的土地。大棚里的泥土逐渐发黑、板结,以化肥和农药来提供养分和控制病情,其结果是使得养分越来越少,各种病害逐渐增多,然后继之以更多的化肥和农药。
而周边一些新建的大棚,蔬菜长势远远超过了王文超的大棚。同样面积、同样的管理方式、同样使用农药和化肥,最终,王文超的收入只能达到邻居们的三分之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的大棚也会步王文超的后尘,逐渐被农药灌满,产量下降,土地板结。
慢慢的,王文超也开始“轮作”,会在某一个大棚里种上玉米,使其闲置半年,或者冬天不蒙上塑料薄膜,让土地享受风雪的润泽。一块蒸腾了二十几年的土地,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享受久违的宁静。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