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陈子江:繁殖不是单纯的生理性成熟就可以

2014-09-15 10:06 未知/ □本刊记者 顾玉雪 /

  本刊专访著名生殖医学专家、山东大学副校长——

  2014年7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投资于年轻人”,不少家庭的生育计划也随之重启。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龄追生”现象会导致生殖缺陷概率增大吗?辅助生殖技术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如何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有效的生殖健康教育?为此《齐鲁周刊》联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联合主办“人口与生殖健康论坛(济南)”。

  论坛上,本刊记者采访了著名生殖医学专家、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陈子江教授。

  高龄生育人群变迁:

  人类本身的退化

  《齐鲁周刊》:陈教授,目前我国高龄生育人群目前发展变迁情况如何?

  陈子江:从我们国家来看,高龄生育年龄是逐年增加的。从1970年到2006年,女性首次生育平均年龄推迟了5.5岁,社会越是发达,生育年龄越是推后。

  首先是政策倡导晚生育,再一个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不愿意被家庭的琐事限制,因此生育年龄的变迁是普遍现象。

  如今国家推行单独二胎政策,就我们媒体报道的资料来看,大多数的受访者还是愿意再生一个孩子。但问题是很多人已经到了40岁以上,存在风险问题。

  首先是出生缺陷,孩子的健康,孕期母亲的健康,以及生产过程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精神压力问题。最近50年的时间,男子的有效精子总数降低50%,这种数据是非常可怕的,大气的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个提示人类本身是在退化,为什么我们说拯救生命,也是想拯救中华民族,我们想我们中华民族要繁衍的很茂盛,繁衍的很正常。

  高育龄还面临什么问题?一个是生育率下降,女性卵子细胞在35岁左右往下走下坡路,自然妊娠率下降。比如高龄产妇流产主要就是卵子的老化和遗传物质的变异。

  此外还有胎儿畸形形成率的增加,年龄大了,骨盆、韧带以及并发症,这些影响胎儿正常发育,也影响母亲的健康。所以高龄所面临的风险,左边是生、不生等等社会问题,家庭的负担,右边是我们医学客观所反应的问题。

  从辅助生殖到高学历生育:一个民族的优质问题

  《齐鲁周刊》:面对这种生育现状,我们目前的对策是什么?如何优生?

  陈子江:从医学的角度就是辅助生殖优生技术。我听社会上很多的言论,辅助生殖技术好,想生什么生什么,但这不是宣传的目的,是误导这个技术。另外一个言论辅助生殖风险很大,有一个县长给我打电话,提到试管婴儿的孩子将来不能生育,这也是不科学的。

  辅助生殖实际上是医生用人工手段对人类生殖细胞、胚胎进行系列操作达到助孕的高新技术。总的来看,试管婴儿技术基本上是99%和正常生育是一样的,是安全的、可行的。所以试管婴儿第一例诞生者,他授予了诺贝尔奖。北欧一些国家,试管婴儿人口达到总出生人口的1%到10%。

  此外,优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先天缺陷儿出生率居高不下,我们国家至少90万到115万,济南有个报道,弃婴岛11天接受107名残疾弃婴,这只是一部分。

  现在国家很提倡试管婴儿单基因阻断技术,但目前这个技术很受限,我们有上千种遗传病,常见病能做的五六十种。胚胎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包括卵子库和精子库,目的就是生育率保险,尤其是适合于发达国家和采取计划生育的国家。

  生育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从前年开始,第一次把不孕症放在人类三大疾病之一。媒体的广告到处都是不孕不育,代孕,捐助胚胎,有些不合法的也充斥我们的社会,我们特别需要规范的管理。

  关于优生,我赞成单独二胎政策,据我们调查,高学历知识分子反而不要二胎,所以有选择性的政策,我们人口学家和计划生育应该去研讨,这涉及到中华民族优质的问题。

  传统生殖文化的私密悖论:

  生理性的性成熟,和社会、家庭,生理性心理是两个概念

  《齐鲁周刊》:关于最新的人口报告,提到面对青少年怀孕的挑战,发展中国家18岁以下的女孩,每年新增730万生育。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子江:生理性的性成熟,和社会、家庭,生理性心理是两个概念,社会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性成熟可以繁殖。

  1954年世界人口发展大规划,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人们满意安全的性生活,第二是有生育能力,第三,可以自由和负责任的决定生育时间,第四,夫妇有权知道,他们获取的安全有效和可接受的方法,第五,有权获得生殖健康服务,第六,妇女能否安全的生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生殖健康的概念是综合身体、精神、社会各方面。

  《齐鲁周刊》:针对未成年人性教育,中国和欧美有什么差别?

  陈子江:我觉得最大的宣传和区别,还是我们传统文化对于生殖生育问题的私密性,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启迪教育多一些,公开性少一点,随着社会成熟年龄早,青春期和青春前期要启动性教和健康教育,不要让孩子偷偷摸摸的从网上学,他一下跨越了很多基本的知识,这样反而容易出事。这是教育的问题。

  我们放在比较开放的平台上,包括媒体,他八岁想看11岁的东西,我觉得未尝不可,因为我们给他的是正面的,健康的。

  本刊专访人口学专家易富贤——

  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本刊记者 顾玉雪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口强国

  《齐鲁周刊》:目前国内失独家庭数量有没有具体数据?

  易富贤:我没有确切数据,前段时间媒体上说有上百万家庭。我粗略计算了一下,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其中七成生于1991年之后,五成生于1998年之后。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年龄别死亡率(最近10年变化不大)计算,每出生1万人,有360人在10岁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死亡,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齐鲁周刊》: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出生率虽下降,但人口仍在不断增长,计生政策尚不能放开。

  易富贤:即便停止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也只能在1.7;而中国需要生育率在2.3左右才能维持人口的世代更替。中国的生育率在1990年之后就低于了世代更替水平,由于人口变化有几十年的滞后性,还会低惯性增长一段时间,在10年之内中国人口将开始负增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口强国。因为人口结构非常脆弱,独生子女比例很高,国防人力资源后继无人。

  神秘的“左右手”: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

  《齐鲁周刊》:您曾经提到过“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的观点?

  易富贤:在古代通过“左手”(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调控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入旧大陆,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数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种和青霉素等的推广使得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过去20多岁延长到现在的60多岁,导致人口激增。

  但是工业化通过“右手”压迫人口,降低生育意愿、养育能力和生育能力。这种“两手”调控机制使得人口呈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或者下降期。

  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国要是1970年代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也会自发直线下滑,人口不会无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