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的“精神反抗”——秦怡们的“青春归来”
■老人是群什么人·思想
老,并不是结束,人生随时存在着创造,每个生命体都对活着的尊严有自己的解读。
秦怡:92岁的“青春神气”
杨澜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秦怡:“她的眼神有种穿越岁月钻过时光机的颤栗感。”这是一种整不出来的眼神,也是秦怡从来没有放弃过的“神气”,是她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秦怡的时代,与这些名字有关:金焰、沈浮、郑正秋以及阮玲玉和上官云珠,被誉为“东方嘉宝”。1938年秦怡在大胆写下“杀掉你的头”给伯父之后来到重庆。当时十六七岁的她身上有十几块钱,就住在女青年会房价最低的房间。
这种和命运“造反”的精神一直存留在她的血液里。在她看来,各种社会活动可以“使年迈的双足尽可能地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看电视,节目里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秦怡便在家里,撑着桌子边颤颤巍巍地试一试,心想也许可以做几个舞蹈动作。“如果早在几年前,说不定我下个腰还是可以的。”
所以——92岁了,秦怡还在琢磨还能演什么。2014年6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担任编剧并参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开机。整个剧本过程中92岁的秦怡三次前往青海体验生活。
《青海湖畔》的影片创作灵感来自她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一位外籍专家偕夫人赴青海协助进行人工降雨科研项目,专家夫人不幸遭遇车祸身亡,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这个故事早在20年前就深深打动了秦怡,直到92岁,秦怡依旧没有放弃自己这个“电影创造梦”,自己亲自撰写剧本将其搬上荧幕。
新创作的《青海湖畔》剧本里,她要演一个五十六七的女工程师,担心外形化出来不太像样,却自信“能够抓住人物内心世界”。因为在她看来“作为演员,你尽管再老再老,外形会变,但演技只要用功只要努力总是可以的”。
人的美丽跟年龄无关,即使到了九十岁,秦怡每一次的出场仍然青春焕发,光彩照人:柔和白晰的面容,一头华美的白发,简约雅致的装束……无论是在电影华表奖颁奖仪式还是电影《青海湖畔》的发布会现场,她都是最抢眼的那一个。
秦怡曾经给自己写过一段序言:如果生命还能反复一次,我一定不会像今生这样活着。
“梵高奶奶”们平民史:老太太也可以创造文化传奇
2013年,姜淑梅的名字不断被读者传诵。这位如今79岁高龄的老人60岁学写字,75岁学写作,最近首部文集《乱时候,穷时候》出版。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闯关东”到了东北,1997年开始认字,刚开始看带拼音的四大名著和《格林童话》,后来为了学得快一点就编了山东快板和民歌,让外孙女写下来,反复照着学。2012年开始写作:“我女儿给我一根铅笔,一块橡皮,叫我学写,刚开始写的都是锯齿形的,后来才好一点。”
对一个老人来说,回忆这部分故事的细节也是一种挑战,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透露,老人在写饥荒那个部分的时候因为心里太压抑,好几天都进行不下去。“写土匪刘克七的时候,问了好多人,大家都不记得了,我还托人到老家的县志上去查。”姜淑梅说。
作为一个时代的受难者与见证人,姜淑梅书写了近百年中国跌宕起伏的民间历史,喊出了“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书籍出版之后,如话家常的文字被评价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有独无偶,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常秀峰,也在七十多岁高龄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
人们惊叹于常秀峰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常秀峰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儿子所在的陌生都市广州。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给3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事。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
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2006年6月和11月,老太太两次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从倪萍到黄永玉:最好的青春是一种“精神庙宇”
著名主持人倪萍五十岁才开始学画画,然后开始写作,其《姥姥语录》登上2012年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书籍内页插画全部为自己所画,画作拍卖出百万高价。
身为业余画家,倪萍笑称自己“滑稽转身”。然而,“滑稽”的并不止她一人。
2013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黄永玉九十画展”,并推出了自己的新书《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坦言:“一个老头要到了九十岁,脸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是喜剧也是悲剧。”
老,并不是结束,人生随时存在着创造。“青春”和“老去”从来不是一种年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反抗”的能力,青春只是一种生命激情。倪萍们的“滑稽”其实就是生命创造,就是对自己活着的革命和潜能的开发。
2014年,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迎来了103岁生日,同年,9卷本《杨绛全集》正式推出,其中包括杨绛先生以百岁高龄亲自手写完成的几万字《洗澡》续作《洗澡之后》。据媒体报道,《洗澡之后》是杨绛98岁时开始创作的。
“生命激情面前、活着的尊严面前、生而为人的内心坚定面前,生命激情让人不‘老’。”杨绛说。
■观点
文化养老:
一个国家的勇气和担当
□宗和
穷人的老和富人的老:穷人无依,富人无靠?
如果不住养老院我们应该去哪里?如果你已年迈耳聋,变得口齿不清,导致旁人不愿与你沟通,那么,世界于你而言,会不会变为一座孤岛?
2008年,湖南农村老人付达信为了养老,故意抢劫被捕;四川南充65岁的陈平相身患重病入院,女儿在日记中写下一封“诀别书”后不辞而别;湖南常宁一老人死在敬老院4天后被发现,尸体已发臭。
类似这样的新闻早已不绝于耳。
富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就愿意在自己家里养老,他们会选择怎样的服务?
家庭照护一小时60元,专业护士两小时500元,24小时个人护理每月15000元,这是美国居家养老机构仁爱华公司2011年进入中国时开出的服务定价单。仁爱华的目标客户是高收入人群,如此定价显然令普通收入者望尘莫及。
由于国内没有同等机构可做比照,仁爱华公司最初定价时颇费周折。这正反映了中国养老服务市场远不完善的现状,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匮乏和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不足——穷人富人都难以得到合适的居家养老服务。
对富裕阶层而言,钱不是问题,但却发现自己在国内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养老机构;对普通人而言,纵然养老机构“天花乱坠”,钱终究是最重要的问题。
养老文化与文化养老:一个社会与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很多人认为,养老只是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其实不然。很多来到养老院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心理上会产生很多问题。很多老人由于身受疾病折磨,或不想拖累儿女等原因,甚至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2013年7月,黑龙江海伦市联合敬老院发生纵火案发生后,有专家指出:“即便没有11人的死亡,如果283位老人在这儿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也会酿成惨剧,那是个人孤独、内心的惨剧。”
“精神养老”、“尊严养老”问题成为目前中国各大养老院最缺乏的基本要素。
最好的养老应该是什么样子?基本要求:各种老年设施完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根本:沟通的需要,尊严的维护,自我实现。这便需要一种“养老文化”的推广。
与养老院的床位相比,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数量更是很难满足市场需要。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是现代养老最基本的“素质”,却是目前各大养老院最缺乏的基本要素。
对理想养老的追求,让我们关注老人,也关注我们自己,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活着的尊严。养老文化和文化养老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也是一个国家的勇气和担当。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