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为什么不抗震?
本刊现场连线云南鲁甸灾区——
8月3日,不过15秒的大地震中,1519平方公里的云南鲁甸县黄烟腾起,大部分村镇被夷为平地。龙头山镇镇长陈国勇说,“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绝大多数罹难者也是死在这些土房子里”。此次地震震级并不大, 面对617人的死亡人数,众多人不禁问,房子为什么不抗震?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正在云南灾区的济南蓝天救援队长王骁宙和地产评论人姜志刚。
山东蓝天救援队长王骁宙:
房子决定生死:“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砖混结构新房扛住地震”
“夷为平地”是云南鲁甸当地官员在汇报房屋倒塌率时最常用的词。在一幅幅特写照片中,楼坚强成为灾区建筑业的业界良心,同时,虚化的背景中,是散落一地的泥墙土块。
8月11日夜10点,本刊记者连线了仍在赶赴前线的山东蓝天救援队队长王骁宙,这位仍旧在忙碌的队长,有些无奈地说,“这里的房子以土木结构为主,有部分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很少。经历剧烈震动的时候,这些房子年久失修,倒塌率比较高。”
龙头山镇镇长陈国勇则把数据细化为“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绝大多数人也是死在这些土房子里”。
夺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并非空言。
“土木结构的房子在倒塌后的存活率是十分低的,因为没有缝隙让空气进入。”王骁宙告诉记者。土坯房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坍塌,不像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倒塌后可能还会有安全空间。被埋在屋中的人员,可能直接被土灰完全掩埋,在短时间内出现窒息等状况死亡,这是对救援工作最大的不利。
参加过汶川、雅安救援的独立评论人姜志刚这样比较,“雅安的房子全是木头房子,一地震房子塌了,都不用大型机械挖掘,人力搬就可以了,所以房子倒塌损失虽然重,但伤人不死人。”
不同抗震标准的房子呈现出了迥异的命运。
在重灾区龙头山镇老街,靠山的一溜儿是老房,路对面则是2011年新建的砖混结构楼房。在8月3日后,老房子这侧,房屋十之八九已完全倒塌,而另一侧,三年前建的砖混结构楼房则基本无恙,只有部分房子出现小裂纹。
“这条街,在新房子里的人一个没死。”有栋新房子的村民沈友青说。而在对面那一侧,100米内共有9户人家,7人因被埋废墟死亡。
王骁宙说,“在我看来,只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除了在震中以外,在旁边的地方,没有这种呈现大范围倒塌。”
鲁甸县位于易发破坏性地震的小江断裂带上,近百年来,这条地震带至少发生过15次6级以上的地震。10年前,18位院士提出启动“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议后,鲁甸成为云南防震重点县之一。
“十年来,防震工程在鲁甸有成绩,也有无奈。”谈及震后伤亡,鲁甸一位官员说。他坦言,若震区没有那么多土房子,防震工程的推广能再加大些力度,这次地震的伤亡一定会大幅减少。
地产评论员姜志刚:
政策与现实的死循环:
建不起的抗震房
8月11日夜八点,记者打电话给独立评论人姜志刚。
他在8月9日下午到达昭通,前一晚待在中国联通免费爱心电话亭中过夜,正值灾区出现强降雨,一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过睡了两个小时。接起电话时,嗓子里还带着彻夜不眠所特有的沙哑。
这一次,他如同在四川雅安地震时一样,想要找寻100个孩子,提供助学资助:“两个条件,第一家里有人去世或重伤,二是家里房子倒塌。”但说完这个,他有些难过,“这个门槛比较低,大部分都塌了。”
遇见的第一个孩子是马若曦,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弟弟的脚陷在桌椅之间的缝里,抽不出来。家里的土墙在摇晃中将要倒下,马若曦扑了过去,将弟弟死死的压在了身下。
“这里的土墙就是石头墙。在山上捡的石头块,圆不隆冬的,拿泥和了稻草糊上去,外面抹上一层泥。墙要是薄一点,壮年人都能蹬倒。”姜志刚压抑着声音说,“她做出了一个大人都很难做到的选择。”
面对一片片倒下的废墟,姜志刚有些情不自禁。“土房子和后来盖的水泥房子,都不结实,连根柱子都没有。这块几乎家家都有人重伤,颈椎、腿骨折。很多家死人,一家三四口太多了。”
开着摩托车义务载着姜志刚进入震区的小伙子告诉他,“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十年,刚盖了房子也塌了”。姜志刚算了笔账,打工一年五万,去掉吃饭穿衣以及意外花销,剩下一万五,十几年也就是十万多块钱,“能建什么房子?”
但即便能拿得出这笔钱的也是少数,建不起成为抗震房夭折的主要原因。
昭通市住建局官网公布的材料显示,2013年,云南省级预下达昭通市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务为5.4万户,每户预拨补助资金5000元。当时,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开工率,在此次地震震中鲁甸县只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个县的倒数第二;竣工率方面,鲁甸县仅有0.08%,排名倒数第一。
龙头山镇镇长陈国勇说,根据相关政策,每户改造房屋的村民可以获得5000元或1万元的补助,但这笔钱的使用中其实有困境。“不是跟你说假话,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真的非常穷,上级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其实很有限,给要改造房子的村民每家1万元,他还要弄10万才能盖得起坚固的房子。”
当地的一位干部说,这对村民来讲几乎就不可能。“建不起房子,就没法拿补助,拿不到补助就更加建不起房子,这是个死循环。”
抗震房之殇:“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
事实上,这并非鲁甸地区第一次发生这样规模的地震。
早在2004年的8月,这里就曾连续发生过三次浅源地震,那次震级为5.6级,致4人死亡,594人受伤。而这一次,鲁甸地震的遇难人数已经增至617人。
“除了伤亡人数,余下的情况和这次地震都很像。”一位参加当年地震报道的记者说,8·10地震震级虽小,但倒塌民房却达到18556间,其中多数为土坯房。这一说法在时任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的报告中得以体现。
查阅公开资料可获悉,早在10年前,国务院就已经明确要求启动农村村民地震安全工程。而云南省也意识到,根据国家地震局预测,云南将进入一个强震活跃期。
可现实是,全省农村民居建设质量普遍较差。
此次震中区位于乡镇及农村地区,建筑主要以土、木和砌体等材料为主,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未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在云南,尤其是偏远的州市,基础设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处处长张俊伟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现行国家标准都提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要抗震设防,但落实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镇地区做得比较到位;农村地区的自建房,落实相关标准存在较大困难。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体制,城市与农村在管理、投入等机制上都有较大差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抗震设防管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现状是,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
■延伸阅读
中国建筑抗震安全年表
1974年
我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布。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修改74规范,颁布78规范,之后是1989年的89规范。
1989年
1976年以前的建筑物,大多没有考虑抗震设计,1989年89规范将抗震设防区从7度扩大到6度区,我国的抗震设防区占到了大陆国土面积的60%。 同时,各种建筑抗震的标准、规范也相继出台,包括《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2001年
我国颁布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把我国分成6~9度4种设防分类,规定6度区要在建筑设计时进行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7、8、9度区的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抗震验算,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高度,选择不同的抗震等级,确定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这在近几次大震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8年
中央拿出两亿元在贵州试点改造农村危房,2009年试点扩大到中西部950个县,补助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今年,中央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0亿元,支持全国266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
2014年
山东省政府日前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一般建筑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50年,纪念性建筑和重要建筑不得低于100年。保证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