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时代的黄埔系
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一所学校,一个国家
201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
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所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如此短的时间,却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于1924年1月开始筹备,5月第一期新生入校。6月16日,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人共500余人在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并致开学词,正式宣告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先后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担任军校的各种负责工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军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仍由蒋介石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军校迁到四川成都,1946年初迁回南京,又改名陆军军官学校。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退时,军校第二十三期学生3000多人,大部分起义投诚。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高雄凤山重办陆军军官学校。
军校共有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起止时间为1926-1949年不等。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余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 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也有很多成为后来共产党军队中的精英。
黄埔精神演变史:从“亲爱精诚”到促进祖国统一
广州黄埔军校校址内,立着一块“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的石碑,这块碑立于1927年6月16日,歌词作者为陈祖康,曲作者为林庆梧。歌词全文如下: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员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没有革命志气,不研究革命道理……总不能发扬革命事业。”创办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建设“国民革命的军事训练机关”。
孙中山所谓“爱国家,爱百姓”,成为黄埔精神的最初动力。而黄埔精神的实质就是: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
黄埔军校初创时经费不足,武器简陋,生活艰苦,仍成为青年所向往的革命摇篮。当时青年们有一句口号,就是“到黄埔去”。李宗仁说:“黄埔军校每期训练时间虽不过数月,实际上只是一些军士教育,距军官教育相差尚远,然全军受革命风气的熏陶,颇有朝气,尚可作战。”
很长一段时期内,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大本营”。虽然黄埔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但蒋介石的黄埔系,有几个标准: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此时的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而在新时期,黄埔精神有了新的含义。1984年,邓小平批示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30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台湾,黄埔同学们也喊出了反“台独”,促进两岸和平的口号。
90年来,黄埔精神的实质,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爱国。我们重新梳理黄埔军校的90年历程,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致敬。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