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师道”的沦陷,是人文精神的失去

2014-05-19 08:26 未知/ □ 江寒秋 /

  一种文脉,一种精神,一种自由——

 

  如今,校长变“禽兽”,教授变“叫兽”,“师道”尊严不再,“生道”礼仪不存,不少人士呼吁将教师节改为孔子生日,希望以此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但时过境迁,自孔子而来的师生之道在今天还有何种意义?

 

  走下圣坛的师道,背上十字架的老师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想必他的名字会印在一本本的教辅书上,腰封上也会出现这样的字句:高考真题100套,全国十大名师孔丘倾力推荐……

  如今的师道尊严体现在哪里,什么才是公认的名师?升学率应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河北衡水一中每年二本以上升学率接近100%,周围省市家长对此校趋之若鹜,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即便是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的孔子也很难与此校名师媲美。

  师道不仅仅是升学率这类功利性的指标,在中国古代,师道是伦理纲常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何为道?道是信念,是浩然之气,是精神家园,是终极关怀。

  近几年来,各类有辱师道的新闻不绝于耳,校长猥亵女童,老师虐待学生,更有甚者,性命相搏。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砍死教授程春明一案,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当代师生关系的各种解读。不少人由此哀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实,师道不存并不只是这几年的事儿,五四以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便可视为三千年师道崩塌的开始。

  上世纪初的一把火,势如摧枯拉朽,砸烂了孔家店,砸坍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教育开始变成一项制度性工程,为社会塑造着标准化、实用化的人才。

  标准化意味着多样性与人文精神的丧失,龙应台曾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演讲时说:“制度性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养?你们全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程;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

  孔子“师道”三千年:

  一种文化敬畏的式微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建设中,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理解了这两种情怀,也就理解了半个士子秀才。

  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而更重在师资人选。

  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孔子死后,不闻有人在曲阜兴建一学校继续讲学。朱子死后,不闻有人在武夷、五曲兴建一学校继续讲学。更如王阳明,只在他随处的衙门内讲学,连书院也没有。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与人间之传道。

  孔子的课堂无所不在,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在师生游泳的归途,在君王议政的庙堂。在这一群人里,孔子是老师,但更像带头大哥。他领头在前,学生相伴在后。师徒在仁途上风尘仆仆,在春风里手舞足蹈——“咏而归”。孔门虽然没有物理上的学院,但他们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去世后,学生们结庐坟边,三年不离。

  三千年师道如今式微,祖宗留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也是对于文化敬畏的式微。

  钱穆云: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师道与政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德理想等同于政治理想,师生圈便是一个政治圈。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读书做官的人生格局必然丧失彼岸情怀,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无法超脱的困境。

  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

  清末以前的师生关系,尊重是单向的,民国时的师生情谊,尊重则是相互的。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为胡适做“口述历史”时,每次请他吃饭,他都要换一家店,为保持一种尊严,不想让别人看到每次是年轻人掏钱买单。既是时代领袖,又能平和幽默地面向世俗,想想真是可爱。

  很多研究者都为西南联大的精神着迷,那是一种特有的气质。一所大学消逝了近70年,还是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说明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中所说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

  当年胡适和鲁迅在大学教书的工资是很高的,让他们有足够的生活尊严和职业自豪,专心于学问。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冯友兰在《南渡集》中写过一篇《大学与学术独立》的文章,说得更为透彻: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国家社会要予他们研究自由,并且要给予他们选择人才的自由。外面的人,不能干涉。

  如今,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那时,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