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庄农业:信任农业的山东样本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中心广场,一个巨大的白菜雕塑分外显眼,向人们展示这个镇与白菜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济南传统的老农业基地,几乎每年冬天,这里都会传出白菜滞销的新闻。而从这个广场往西北几里地,正庄农业正以全新的“正庄模式”颠覆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
正庄农业被誉为业界的“集结号”,这个践行现代农业、信任农业的“家庭农场”,有两个庄主,老庄主是著名农学家王正庄,少庄主是他的女儿、正庄农业总经理王妍。4月14日,本刊记者走进这个庄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感受与众不同的有机农业。
一棵梨树的“正庄模式”
“唐王白菜为何每年都滞销?”王妍开门见山问记者,没等记者回答,她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它太‘平庸’了!”
正庄从不种植“平庸”的果蔬。走在正庄园区里,但见梨树成行,与常见的梨树不同,它们的枝蔓攀附在一排排的水泥架子上。这种梨树,被王正庄命名为“唐贵妃”,关于它的栽植和运营,集中体现了正庄拒绝平庸的农业价值观。
2000年,一批从韩国引进的梨树苗中发现了一棵变异,后来王正庄将其带到北京,检测各方面的特性,“后来又经过几年的区域试验,保证遗传稳定的前提下,最后得出它的适生区在哪儿。2010年通过技术鉴定,同时通过品种审定。”
王正庄告诉本刊记者,这种梨属于大果型,平均一斤左右,最大单果重达4.2斤。“再就是早产性、丰产性,老百姓有句俗话,桃三杏四梨五年,梨栽上后要五年才能结果,而我们的梨栽上365天就可结果。”王正庄说,“这种梨产量大,五年生,亩产15000斤,六年生,亩产26700斤,亩产量曾获过吉尼斯纪录。再就是品质好,含糖量高,没有石细胞,耐储藏,条件好可以存储一年。”经过适当储存之后含糖量增加,可以达到21,而哈密瓜的含糖量才只有17。
因为有以上特点,专家给出的鉴定评语是:具国内领先水平,它的意义就在于为改善中国梨的品种结构提供了一个好的种质资源。
目前,唐贵妃梨已在全国推广了几万亩。当地农民张兆发,从正庄建园便一直关注,种了160亩。“做信任农业,前提是与民共富,以我们的示范园为核心,引导周边园区,影响他们的不仅是技术、品种,还有理念。”王妍向本刊记者讲述正庄模式的核心:“为民引路,与民共富。”
怎么才能为民引路?“为民引路首先体现在起点上,正庄的现代农业在业界必须是头筹、标杆,打造核心园区时必须从品种、技术、安全性上做一个高起点的投入。”
如何与民共富?在王妍看来,平台的打造至为重要。“通过高品质的品牌,形成一个高端的农业平台,同时,和农民之间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我们就像一个输血器,提供技术,全程服务。所有带动起来的老百姓,在一个品牌之下经营。”
“唐贵妃梨”之外,玖红苹果也是正庄的一大特色,这是西欧的最新品种,正庄首先引进,苹果果皮、果肉均为红色。“不用卖苹果,单纯卖果苗就可以实现非常可观的利润。”王正庄介绍,除此之外,正庄还有有机草莓、大唐樱桃、各种蔬菜等品牌。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做企业品牌,而不是做地方性品牌,地方性品牌操作价值太小,比如唐王大白菜,谁都知道,可是它的品牌价值有多少?谁又在维护这个品牌的价值体系?”
“我们的唐贵妃梨属于企业品牌,”王正庄介绍,“企业能承担责任,会不遗余力的维护品牌,一般比地方品牌更长久。”
父女俩的“农人”梦:
替母亲修复大地的伤痕
随着种地农民逐渐老去,二代农民工大多不会种地,一批新农人应运而生。
年逾古稀的王正庄,作为新中国较早的农业专家,和果树打了50多年交道,被亲友称为“真正接地气的农学家”,退休后致力于把研究成果集中体现。2012年成立的正庄农业,使他的理想转化为现实。
女儿王妍,之前从事媒体工作,她对食品安全与农耕文化有着更加新锐的理解,“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母亲产业,它是我们之所以能够诗意栖居的根本。”这种“上可摩天”的价值观和父亲的“田间地头”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信任农业最好的注解。
王妍对农业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最核心的是信任危机,消费者不信任生产者,生产者不信任消费者,农药化肥都用,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机农业应是一种信任农业。”王妍说,“未来十年,癌症可能会摧毁30%的家庭。为孩子寻找健康食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几个家庭凑一块,租半亩地就可以了,周末来体验生活,平时交给我们管理。真正高品质客户不是有钱人,是有孩子的人,从母亲开始,发起守护大地的运动,保护家庭。”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一批有知识,有资金的新农人,试图扭转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梦想则有着更为宏大的主题,在王妍看来,她们所做的工作是在重建田园之梦,是在修复大地上的伤痕,“做大地上的艺术家”。
王正庄则更为实际地谈到中国农业产业链条的种种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制定的有机标准,比西欧还严格,关键是不配套,比如生产原料不能保证有机。“我们的标准是世界第一,但之下的生产链就很难说了。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操作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有人认为,只有回到男耕女织时代,才叫有机农业,这实际是一个误区。“有机农业还应该是现代农业,”王正庄说,“有机不是单纯追求原生态,一定要把现代科技运用进去。比如种地瓜,用生物肥同样可以把土壤里的害虫杀死,关键是这个生物肥谁提供。”
可惜,中国农业的有机产业链条并不完整,王正庄想要买蚯蚓,却根本找不到卖家,他只好自己养殖,他说:“蚯蚓有三大功能,改良土壤结构,排泄物可以杀菌,可以改变植物的口感。达尔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研究蚯蚓,并说蚯蚓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最后一把钥匙。”
农耕+大数据=艺术品
梨、苹果、樱桃,各种作物成为王正庄手中的艺术品,而要打造这种艺术品,科技的大规模集成是其成功的关键。
农业信息化是我们常听到的“高大上”词汇,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农场的信息化流于形式,仅仅是一块牌子。
“农耕也讲大数据。”王正庄告诉记者,通过检测数据,他们发现,今年高于10℃的有效气温比去年多了100多小时,地温增幅则更明显。王正庄立刻推测出:今年梨树开花要比去年早20多天。他果断安排打药,结果,打完药第二天就开花了。“检测不是目的,关键是为决策服务,把数据变成农业生产的参考。”
王正庄带领本刊记者参观他的高科技大棚,通过自动化系统,解决植物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问题,一台连接了网络监测平台的手机,就可以监管和调控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操控浇水、通风、补光等全部设备。
王正庄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了商业价值,山东大学的一位农学专家便想把这套系统做成产品出售,被他婉拒,“一旦成为商品,我们就要对其负责,但现在,系统还不是很完善。”
“正庄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散地。”来参观的专家赞道。樱桃、苹果、梨树,都是栽植365天开花。“成功的经验再加数据,就可以让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王正庄告诉记者,中国农科院一位专家得知他的樱桃一年就能开花,不相信,来一看,心服口服。“利用现代科技种出来的东西,改变农业生产规律,颠覆了传统农业的观念。”
近几年,柳传志带领联想集团,进军农业。生物产业是IT产业产值的十倍,信任农业大多从林果下手,柳传志选择了蓝莓和猕猴桃。
得知正庄农业后,柳传志派人来考察,对他们无人管理的大棚赞誉有加。正庄的追溯系统超过了国内的同类产品,“很多企业的追溯系统只是简单的后台植入,而我们建成的则是生产的信息化系统,只要放开一个口,消费者就能了解整个生产流程。”
在正庄,可以做到全园浇水看不见一个人,而且浇的非常合理,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系统会自动处理。这种科技的高密度植入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从生产到销售,他们只需要27名员工便能完成所有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位庄主看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商机:数据可以卖、蚯蚓肥也可以卖,“从生产到流通,我们的农业链条有着太多的市场空白。”
前几年有个精辟的提法: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引擎。“城郊,知识集中、资金集中,人的思想开放,且有足够的消费市场,是展示现代农业的所在,然后由城郊逐步辐射扩大。”照此看来,正庄农业就是典型的都市农业。
几十年来,王正庄经常思考小岗村的问题。“小岗村一夜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但三十年未富裕。”他很受触动,“中国的农村,很多还是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而他的探索,便是解决小岗村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