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内外的修行
对话济南佛教协会会长陶书童——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庙里,济南本地的佛教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本刊记者对话济南市佛教协会会长陶书童,探讨在济南佛教的发展脉络,以及人们为何进入佛门寻找,他们又在寻找什么。
济南佛教1600年
《齐鲁周刊》:济南市佛教发展情况如何?
陶书童: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位于历城柳埠的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国禅寺。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包括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等),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而整个山东省全省现有佛教场所1500多处,有修行佛教信众超过400万,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大多数人拥有礼佛祈福的习惯。
《齐鲁周刊》:协会在佛教发展上扮演一个什么样额角色?
陶书童:协会作为连接寺院和政府的一个纽带,始终把握我市佛教的发展方向和步伐,从佛教信仰核心入手,大力推行正信正行、人间佛教的思想,支持维护各寺院开展修行活动,支持沙弥到外地戒场授受三坛大戒,选送年轻僧人到各地佛学院学习进修。我们近几年还逐步复建了多处佛教活动场所,基本满足了当地信众宗教活动的需求。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想让更多的人懂得善心,从而为其他人排忧解难,让整座城市变得真诚、忠实、善良、向上。
千佛山上的“香火经济”
《齐鲁周刊》:现在到千佛山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精神好像开始迷失,因而转向宗教。其中不乏很多名人和富人。
陶书童: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富有阶段,就会开始寻求精神上的皈依感。于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富人、名人走进佛门,行善积德,而并非赎罪。
《齐鲁周刊》:佛教对于财富是怎样的一种定义?
陶书童:以往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转向功利社会。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困扰着人们。在利益推动下,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虽然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用途和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佛教并没有简单地将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事实上,它同样可以成为造福大众的净财。
■观点
季羡林:当代人的“遁世”心理
当代社会,谈佛近于一种时髦。义工、居士、净人、沙弥、比丘、方丈……以佛的名义,现代寺庙里的各色人等信仰与自我救赎,让人应接不暇;以隐居的名义,我们到深山田园寻求心灵的安宁、逃遁生活的重压。
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季羡林认为中国传统秩序由儒释道三家完成整合。自汉代开始以后,中国的教育主要有两个导向:儒家教育和佛家教育。儒家由上而下在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中间形成行为规范、道德规矩、伦理体系;佛教分世俗信仰与正信仰,前者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所用也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历朝历代由皇帝亲自推行。
而如今,乡村文明、儒家传统道德文明统统瓦解,再也不能完成精神价值传递的功用,当代盛行的金钱信仰解决生存却不能安慰心灵,寻找宗教成为出口。
“人在生存需求之外,更有精神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宗教可以承担一部分功能。”至于宗教会不会灭亡,季羡林认为,那需要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完全统一的时候。现实的困境无法解决,人心灵上的迷惘无法用当下的科技和财富解决,宗教必然成为寄托。
星云法师:每个人都是一座寺庙,每颗心都是能成为佛陀
当世的信徒,愿意跪拜却很难真正信奉宗教。各大寺庙的香火鼎盛与其说是虔诚,不若说是贪婪和求取。宗教也许成为工具:求财消灾、求取平安。到底有没有佛?什么是佛?佛能带给我们什么?
“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呢?”星云法师常常遇见信徒迷惑的询问。
星云法师回答:“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所谓佛性、佛陀在星云眼中不过是人性、人心的最大化、最善化。佛是一条道路,人皆是觉悟者。这种觉悟是指回归内心清静安乐、灭除一切烦恼、减少欲望和愤怒,消除差别,以平等慈悲心看待生灵万物,是指自身自性的灵圣。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