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重读甲午战争

2013-11-16 13:45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面对日本,我们真的醒了吗?

  愈演愈烈的钓鱼岛争端,让我们回到近120年前中日之间的一场“对赌国运”。

  我们回到1894,回到威海卫,回到刘公岛,回到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谈判桌前,回到一个时代。

  1895年北洋海军于刘公岛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东亚两大国“对赌国运”,检验的是双方几十年来励精图治的成果,历史书上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甲午战争深远影响了远东战略格局,并且拉开了近代中日矛盾冲突的序幕。直至今日,在钓鱼岛、东海等问题上诉其根源,与此役也有干系。

  历史早已过滤掉复杂的情感,只留下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数字,如果简单地重复它们当真就如黑格尔所说:“我们从历史中所学到的惟一东西是,没有人能够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这场战争中充斥着太多的荒谬性。

  甲午战争被看作是中国民族的觉醒,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曾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向伊藤博文谈道:“余认为今回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100多年了,我们依旧在问,到底为什么失败?我们真的醒了吗?

  而今,钓鱼岛争端已超越钓鱼岛本身的范畴。可是,我们依旧心怀惴惴,面前的那个岛国,虽然GDP已被我们超越,却依旧让我们心慌。

  一个民族的百年挣扎,到底缺失了什么?

  国民性大批判: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甲午战争提供了一块再好不过的切片,让我们能仔细观察一个曾经强有力的组织如何退化及最终死亡。一切历史最终都是思想史,单纯的历史事件不会重演,但是人们在应对挑战与挫折时的反应,却可能遵循类似的模式。

  一场战争,却让我们汲取了很多东西。一直到今天,似乎还在反思。一方面对日本满怀怨恨情绪,另一方面又在各个方面“崇拜”着这个近邻。

  甲午战争,展现出的是中国国民性的全面崩溃。甲午战败后,梁启超系统总结了中国国民性。他认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缺点是“奴隶性”,甘于忍受暴君异族的统治,不敢起来反抗;第二个缺点是一盘散沙,不团结,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个缺点是“民智低下”“智慧不开”,依赖成性,遇事退缩,缺乏尚武精神和进取气质。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说,中国缺乏“属于精神的所有东西,如自由的实体精神,道德心,感情,内在宗教,科学,艺术”。

  然而,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制度。甲午战争仅仅打开了这个民族的一个缺口,100多年的自我反省与修修补补,不过是一场虚胖的游戏。

  历史学者张宏杰说:“可惜,迄今为止,梁启超沉痛批判的那些国民性缺点,大部分还鲜活地扎根在社会深处,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事实上,这反映出的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成功,或者说现代化的久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