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豪”时代
炫富的文化基因:
中国五千年,一部“土豪”史
2013年9月20日,苹果发布的手机产品iPhone 5S打破了多年来只有黑、白两色的传统,加入了香槟金,在开放预订当天,一小时内便被抢空。在网络上被调侃为“土豪金”。
“土豪金”大行其道,事实上并非个例,犹如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强烈欲望,夸张、奢侈、炫耀是自古有之的中国文化传统。“土豪”也不单单局限在电子产品,从衣食住行到吃穿用度,“不落人后”、“衣锦还乡”是国人文化基因里强烈的诉求。
“土豪文化”一定程度上是阶级诉求,当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时候,财富变成了展示成功的手段:陈胜在2000年前那句许诺“苟富贵,勿相忘”,那其实正是“和土豪做朋友”的古代版;渡过乌江的项羽需要向江东子弟展示锦衣宝马;晋人石崇与王恺斗富“并穷绮丽,以饰舆服”;从和珅到胡雪岩、沈万三,穷奢极欲、富可帝国,财富堪称中国文化里的安全感……
官场、民间以占据田地、住宅的数量为荣,国家之间亦有国力的较量。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阵势恢弘、宣扬汉威;明代皇帝朱棣遣郑和七下西洋,满载绫罗珠宝,炫耀国力;至于文成公主的嫁妆,更是唐朝先进生产力和政治资本的代名词……
最近,李肇星在微博上发表观点,指责中国富人在国外的“粗俗、炫耀”行为,劝诫国人别太骄傲,美国的特点就是装穷。“土豪”精神和“土豪”心态从来没有因为历史和朝代断层,打开近期的都市报:女婿为宾利车冲丈母娘下跪,“土豪妈”年薪10万聘家教,宝马车贴金片和牦牛骨……各种炫耀事件层出不穷。
被异化的文化传承:
“土豪”与“贵族”永远两回事
黑格尔这么评价财富:金钱作为货币符号本身并无罪恶可言,罪恶的是使用财富的人,如何处置金钱。
柳传志一次演讲中有年轻人说“科研就是发文章,创业就是赚钱”,这句话引发柳传志强烈“共鸣”——“土豪”其实并不在豪宅豪车里,而是在我们的思维里,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中。“土豪”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某种奢靡消费和巨大财富心态的具象化,一种文化的产品。
我们对“土豪”怀着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给“豪”冠以“土”字,示其品质不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土豪”疯狂追捧,为“土豪”定制旅游路线,为土豪设计豪华酒店,揣摩其喜好、谄媚其需求。“社会向往什么样的成功,便会有什么样的成功者,反过来,成功者也便会给社会什么样的反馈。”梁文道如此分析“土豪现象”。
富的愿望,其实从古至今从来都有,《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保罗·福塞尔详细的阐述过金钱与品位的问题。事实上,“富”和“炫富”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文化、精神、趣味上统统有贫富之分。建国之后,“中国富人”不过是近30年的产物,我们经历了“包工头进城”、“大金链子、大哥大”的赤裸裸,更步入了科技新贵、“海龟创富”的转变,仅仅靠原始劳动力、资源造富的时代早已远去。
“豪宅豪车”的“炫富”也注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淡化的文化现象,从时下富人任志强、潘石屹们的文化诉求、话语表达到比尔·盖茨们的慈善散富。我们不反对富人,呼吁的是从“土豪”到责任担当和价值引领的精神贵族;我们也不仇视“土豪”,渴望的是财富竞争机会的公平。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