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塑料侵占的城市
塑料制品作为化学工业最廉价的派生品,彻底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对塑料制品有着很复杂的心态:知道其有害,但又无法拒绝。
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于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的习惯性依赖,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过度现代化表达。而现在,这种“现代化表达”就像戒不掉的毒品一样,正在伤害我们自身。
洞洞鞋:癌症就在我们脚下
近日,“致癌”洞洞鞋将塑料的“罪与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我们身边的塑料“有害”,而且这种“有害”已经爬到我们身上来了。
据德国西德意志广播电台报道,研究人员在多种不同价位的塑料“洞洞鞋”中发现大量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这些物质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另外,部分塑料鞋中还检出铬、镉、铅等污染环境的重金属。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某“洞洞鞋”专卖店,走进店内就能闻到一股类似橡胶的气味,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不同款式的“洞洞鞋”,此时正有几名消费者正在试穿。随意翻看鞋子的标签,上方标明该鞋的主要成分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生产地在广东。而价格大都在四百元左右。“这鞋子是用树脂做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先不说做工,材料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一位销售人员表示。
记者随后又在淘宝网上搜索关键词“洞洞鞋”,显示的货品多达37万余件。同时,价格的差异也在此显现,一款在专卖店售价为469元的新款鞋,同为橙/蓝配色在一家网店的价格为65元,售价仅仅是前者的1/7。”据了解,其实市面上的不少价格便宜的“洞洞鞋”不仅是山寨产品,而且在材料上也存在猫腻。“受利益驱使,用劣质的再生塑料取代了树脂材料。味道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丁雪佳此前表示,多环芳烃英文简称PAHs,是强致癌物质,种类非常多,可通过接触使人体致癌。
与洞洞鞋相关的一系列塑料拖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塑料拖鞋的气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塑料制品的工业原料大都是聚氯乙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散发出氯化氢气体,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症状。二是一些劣质塑料拖鞋在生产中常常添加一些不知成分的回收废料,这些材料对人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公斤聚氯乙烯中可分解出400毫克氯乙烯单体,该机构已将聚氯乙烯认定为人类致癌物。聚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高温环境下也会分解出有毒成分。
一个“废旧塑料之乡”的癌症路线图
“集装箱车源源不断地将洋垃圾运送到这里,分拣后通过机器制作成再生塑料颗粒,塑料厂再将这些塑料颗粒制成塑料制品,洋垃圾或许会成为某个餐桌上的塑料筷子,或者某个小摊上装煎饼果子的塑料袋。”
这里是莱州市路旺村,在买卖废旧塑料的人眼中,它与河北文安、浙江台州和广东顺德一样,是著名的废旧塑料之乡。
这里几乎每户人的门口,都放着一堆废塑料。有塑料包装袋,有塑料桶,有塑料线圈,还有塑料膜等。在废旧塑料的流向上,超薄塑料袋的加工原料即为一些小作坊加工出来的黑灰色塑料颗粒,之后再添入不同母色料,就会造出蓝、白、黑、红等不同颜色的一次性塑料袋,“市场上很多用的都是这种袋子。”
洋垃圾回收使路旺村暴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路旺得癌症的人也多了。”“废塑料纯度低,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苯乙烯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引发癌症。”
“还有一些生产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水杯、玩具、水盆等塑料制品的违规企业,使用的原料也有‘毒’塑料颗粒。”制作这些塑料制品的一般都是地下加工厂或是小作坊,加工水平粗糙 ,多数塑料颗粒生产厂家没有能力对聚乙烯和有毒的聚氯乙烯做仔细区分,而这样混在一起生产的颗粒“无疑是有毒性的”。
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毒塑料颗粒会用作食品包装材料。 “长期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包装食品,容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和中枢神经方面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远高于地沟油”。
“限塑令”:
纠结的塑料袋经济账
2007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施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就是所谓的“限塑令”。
中国选择以行政指令的形式表达对塑料袋的决断,很大程度上是在顺应反塑料袋的全球潮流,更是在填补自己与国际环保道德觉醒的鸿沟。尽管这则限制令,已经让数以万计的塑料袋生产工人失去了工作,并且让普通最终消费者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超市迷失于可降解塑料袋、纸袋、布袋的替代选择之中。
记者采访发现,正规的商场、超市基本上都对塑料袋进行收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频率和数量。但是,在一些露天的菜市场、农贸市场等地方,卖家还是依然免费提供塑料袋,而且,提供的大多都是低质的塑料袋,这让“限塑令”打了折扣。
在一些农贸市场、露天菜市场等地方,很少能看见收费的塑料袋,几乎所有的塑料袋都免费发放给消费者使用。而且这些塑料袋往往不按照相关规定标明生产厂家的信息,许多都是劣质产品并被国家明令禁止。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种塑料袋在广大农村的集贸市场,以及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相当普遍,在这些地方“白色垃圾”污染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主要是农贸市场摊贩本身的利润空间有限,大量使用环保塑料袋会增加其成本压力。成本高是双向的,市民购买东西成本会变高,摊主销售的利润会变少,双方都有一本账,这样的情况下限塑效果就非常有限。
“根据生产调查和测算结果,应用生物分解塑料的生产成本是传统塑料的2—5倍。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生物分解塑料要替代常规产品难以实现。”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