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洪晃:在中国混创意产业,要学会中国方式

2013-09-07 09:17 未知/ □阿灿 /

 

  一个出身名门的性情中女人,她的身上从来不缺少话题。她辞掉过外资公司的高薪职位,她有过三段婚姻……事实上,她做事情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女人过得自由精彩。她建网站,办杂志,现在扶植中国本土设计,打造BNC平台,成为歌华设计馆馆长,做着能让中国设计师早日进入市场化运行的努力。这就是洪晃。

 

  贩售生活禅:洪晃的中国“时尚大锅饭”

  “BNC薄荷糯米葱”,这家中国原创设计概念店的名字听上去像是一份菜单,却承载了“店主”洪晃相当勃勃的雄心:Brand New China,专卖中国设计。

  作为北京规模最大,集合设计师最多的中国本土设计师店,它集合了几乎最全的中国设计新锐,并自信于不会模仿任何人。该店的特色之一,是几乎成了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中国同学会,毕业于此,并已开始崭露头角的海归设计师邱昊、范然、刘清扬、王汁(Uma Wang)是“薄荷糯米葱”的镇店之宝。

  洪晃的微博签名一度是:开店不容易,我天天在三里屯等你们。

  有人称洪晃为“中国设计师的教母”,她自己说是炒过了,但捕风总有捉影。洪晃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大学,25岁时返回中国,担任跨国企业的驻华代表,其后自立门户,搞网站、办杂志、写博客,她掀起了一场场致力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革命。

  能网罗起一群中国设计新贵,不得不仰仗洪晃强大的号召力。她和她的《ilook世界都市》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关照着中国年轻设计师们长大成人,及至有登上世界舞台的能力。所以当洪晃在时装零售界自立山头时会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薄荷糯米葱”的电脑资料库里报备着六百多名设计师,并有一百五十名设计师正式签约,店内各处目前散落着七十多名设计师的作品。

  此外,造型师李大齐的创意家具,还有摄影师高原的首饰作品……如此跨界作品在店里比比皆是,凝结了设计师更广阔的想象力和阅历。这似乎也代表了“薄荷糯米葱”所宣扬的一种理念:设计让生活更好玩。

  洪晃说“薄荷糯米葱”开始就是以“玩”的心态在做,但却不小心 “玩”出了意义。

  《华尔街日报》形容洪晃开店是“砸180万自造大牌”。而“薄荷糯米葱”的开业也一度是时尚界盛事,在这里偶遇名人明星的几率大概要高过比三里屯北区更热闹的南区。

  对于中国人目前对时尚的好奇、热情及消费能力,洪晃有相当乐观的估计:时尚风潮日新月异,中国本土设计只会越来越有市场。

  歌华艺术馆的“中国式诞生”:

  创意不是靠钱堆出来的

  “看秀啦!看秀啦!薄荷糯米葱将在歌华设计馆举办春夏时装发布会!”媒体人洪晃如今在微博上发布的更多是诸如此类的叫卖声。

  在接手“以推动创意设计的展示交流与发展为己任”的歌华设计馆之前,洪晃曾经咨询当时的伦敦市长:“在英国有什么政策资助创意产业?”

  早在1997年,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就提出“新英国”构想,希望藉此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陈旧落后的形象,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伦敦目前是全球大都市中创意产业占GDP比例最高的城市。

  “很简单,”市长先生回答说,“做创意的人不懂得做买卖,你得给他们配备这种资源。” “要很多钱吗?”洪晃问。

  “不用,就成立一个小组,五六个人。法律和财务服务都是各大服务所提供的免费服务。地产也是和发展商谈下来的资助。就够了。创意产业自己就长大了。”

  2002年,洪晃答应歌华老总的邀请开始筹办歌华艺术馆,在798艺术区的北街拿下了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在张罗着设计的洪晃心目中:歌华设计馆定位要成为一个设计方面的阅览室、一个中国手工艺的资料馆、一套与设计有关的专业讲座,每年4~6次大型中国设计展览,包括讲座和交流。

  当洪晃向区文化局汇报的时候,领导拖着下巴很仔细地看着图,突然站起来说:“这不行啊,你这里没有VIP休息室啊?”

  那以后洪晃自称学聪明了,在中国混创意产业要学会中国方式。创意产业是政府关注的,所以免不了领导来视察,一定要有VIP室。这是第一课。而在申请政府的资助时,她发现只有大公司,比如有5亿资产才可以申请。“我有5亿元我还用跟政府要钱吗?”这是洪晃学会的第二课:政府不资助创意,只资助产业。

  ■对话洪晃

  “创意需要

  自由的空气”

  记者:你开的店BNC,是一家中国原创设计的店铺,你觉得中国的原创设计要走出国门的突破口在哪儿?

  洪晃:首先,我们没有给创作者生存的空间,好多创意还在摇篮里就给卡死了。比如广电总局和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通知,要对网络剧、微电影等“先审后播”,这一来,网络上的草根创新得小心翼翼了。我认识一个美院的小姑娘,自己设计用毛毡子做各种鞋,很时尚。她到处游说,终于找到一个厂子答应给她做10双样货。我们马上要订货,姑娘却哭了,说工厂把她的设计卖给了一家德国鞋公司,所以她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设计的版权了。

  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里面,权是老大,钱是老二,创新算个啥。如果政府真的要鼓励创新,首先要保护创新能力,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护做创新的人,保证他们的权利不能随意被侵犯。

  记者:您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在文化创新产业有怎样的扶持?

  洪晃:创新的第二个难处是没饭吃。我们做创新的人都是装饰品——某媒体要赚钱,请设计师来做个讲座,赚吆喝不赚钱;某国企需要表彰自己有创新,也请几个创新人物过来当个顾问,要不干脆自欺欺人,跟政府要大钱,做个大活动,把设计师和作品都请来参与一把,政府花大钱,组织者赚大钱,创新者喝西北风。这种事情我看见不少,创新需要自己的平台,不能永远为商业和官员寻租做陪衬。

  做创新的人需要合理商业化,而不是像一次性的筷子一样作秀。

  记者:创意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洪晃:做创意最重要的是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从来不鼓励年轻人创新,只强调听话、乖。在这种教育文化环境中讲创新基本上是瞎扯。我认识的有创新的人,多少都有点叛逆,有点流氓习气,这太正常了,大环境如此,不叛逆哪里来创新?中国人有话道:不破不立。

  ■相关链接

  刘索拉:庸常生活的反叛标本

  □阿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刘索拉便以她在当时具有强烈先锋色彩的小说和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引人注目的“另类”,成为在自己的精神国度里自由玩耍的“坏孩子”。1997年,她在纽约成立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回国后,成立“刘索拉与朋友们”现代民族室内乐队,创作的歌剧2006年起联合在欧洲巡演。

  今年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中心25周年庆典时,刘索拉和唐朝老五(刘义军)受邀担当压轴表演。台下坐满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音乐人,两人近乎失控地挥洒激情,一个玩人声,一个飙吉他,声音穿透现场。最终,观众起身喝彩,老五抬头喊:“索拉,我手破了!”没有得到回音——一旁的刘索拉已经失声了。

  这是“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的惯常演出状态,“我要求一路唱一路玩命”。这样疯狂而无所顾忌的表演,20多年前,初到纽约的刘索拉已见识太多。她是那个年代对抗庸常的激烈反叛者,最早到西方汲取音乐养分的先锋人物。如今,她早已回国建起自己的乐队,在传统民乐中找到东方人的血脉,变幻着她的人声实验。老五则是昔日唐朝的核心人物,如今是刘索拉乐队中的新成员。

  刘索拉是一个为音乐而生的女人。虽然她最早的盛名源于一部小说《你别无选择》,并以作家身份出访各国采集爵士、摇滚甚至Hip-Hop。回到故土后,舞台中央的她,感觉像通了天地的女巫,《摔琴》、《飞影》、《鸡赶庙会》、《自在魂》……她已唱出异于人间的声音。

  两年前,刘索拉从798搬至宋庄。两层小楼,二楼起居,一楼排练,院落里奔着她的两只狗。每临演出,几乎整个宋庄都知道:那座大铁门内的院子里,十几个演奏大师又在着魔般为音乐布阵。“这里,就是我自己给音乐盖的庙。”她说。

  当年的刘索拉,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77级的群像里,在陈丹青的油画里,在荣登纽约爵士乐排行榜的唱片封面上……她的样子从来都像是有声的。20多年前,她早早就在西方世界获得“尊严”,有人说她是20年前中国唱“神曲”的女人。毕业于那个神奇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77级”,谭盾、郭文景、叶小纲……这些与她同班的名字,联手撰写了中国作曲界的黄金时代,刘索拉几乎是其中最反叛的一个。

  现在在网上,仍能找到她当年的一张唱片《蓝调在东方》。这张唱片,曾让年轻的“Sola Liu”跻身英美最重要的音乐排行榜,并为她赢得各大音乐节唯一一张属于中国演奏家的资格券。她成了英美先锋音乐界最先识别的东方面孔,而她却很快厌倦。“蓝调的灵魂本质不属于东方人,你必须抛弃。”

  无疑,刘索拉的音乐曲高和寡。如今她58岁,先锋不减当年,且不知天命,顶着一股巫气走得更远。她每日在自己的“庙”里,潜心编排音乐,做歌剧,她仍对观众持有信心。“哪怕自己变成孤岛了,我还是相信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