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们的母乳宗教
17世纪荷兰共和时期,母乳喂养成为公民责任。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达到社会改革目标的标志是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哺育母乳已经成为宗教般的狂热。20世纪受商业文明影响,女性参与工作出走传统角色,奶粉成为替代品。而近年,生命意识和生育质量的改变,母乳喂养又成为名女人提倡的“女性新运动”……
文艺复兴与卢梭们的“上帝母乳”
代表人物:卢梭、达芬奇、拉斐尔等
从旧石器时代起的史前文物表明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对母乳喂养的崇敬,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是吸食母乳长大的。在犹太人的法典里明文规定:“新生儿必须哺乳24个月,不得提前断奶”。
历史上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人类理性开始张扬的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美学原因上流社会妇女不愿自己哺乳,而聘用奶妈代自己哺乳。1700年仅有半数的英国妇女喂哺自己的孩子。为此,医生、教士、传道者、卫道士大力抨击奶妈风潮,主张母乳喂养是母亲天职。
17世纪荷兰共和时期,母乳喂养成为公民责任,是对国家做贡献。一大批启蒙学者积极推动母乳喂养。最为著名的是哲学小说《爱弥儿》的作者让·雅克·卢梭,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宣扬母亲们给孩子喂奶不仅是哺育孩子的科学之道,而且是产生人类诸多幸福情感的一个源头。按照卢梭的观点,达到社会改革目标的标志是是否进行母乳喂养。
在文艺复兴时期,母亲哺乳的形象无疑是神性的一部分,达芬奇《哺乳圣母》中裸露乳房哺育圣子的母亲形象展示着哺乳中慈爱,呼唤着仁和的人际关系。
到了18世纪末,哺育母乳已经成为宗教般的狂热。1788年一群法国有钱的妇女成立“妈妈慈善机构”,被施善者的条件是“必须亲自哺乳”。直至今天澳大利亚“澳洲哺乳母亲协会”受到政府强力支持,产妇如果放弃喂哺母乳,必须签订同意书。母乳喂养的普遍和重要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
哺乳与女权:柔石们“为奴隶的母亲”与工业革命中的女性出走
代表人物:艾青、柔石、朱丽叶·米切尔、玛格丽特·桑格等
20世纪初,母乳、代乳在中国依旧流行,柔石作品《为奴隶的母亲》和艾青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便描述了“典妻”、“奶妈”等中国贫苦女性的生活,也反映出了对“把奶水喂给别人孩子”和“剥削贫穷乳房”的不满。
事实上,女性的哺乳意识和商业文明息息相关,受生产水平、生产关系制约。20世纪40到70年代母乳喂养大落潮在美国首先出现,其主导原因是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哺乳成为累赘。加上厂商的巨额利润驱动促使他们刻意炒作,使喂食奶粉的人口激增。1996年以前公开哺乳在美国是违法的,会遭到警察以猥亵暴露罪拘捕并判刑。
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在母乳喂养问题上再次分化为两支,一派认为把哺乳定为妇女必尽的义务和职责,是对妇女权利和自由的桎梏,从而加以反对。这一派以丽莎·切尔德·多拉和朱丽叶·米切尔等第一代女权主义学者为代表,声称“只要生育仍是一种自然现象,妇女就注定要成为社会剥削的对象。”要求女人从喂奶中解放出来。
相反,提倡“节育、优生”的女权主义玛格丽特·桑格则强调母乳的重要,从优生和生命质量角度要求女人哺乳。
女星们的“哺乳运动”
代表人物:碧昂斯、马伊琍、梁洛施等
人类第一次大面积对奶粉恐慌源于1955年6月,日本冈山县的医院出现的百名婴儿“毒奶粉”中毒死亡事件。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La Leche联盟开展了一项运动,谴责不进行母乳喂养婴儿的妇女。La Leche联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哺乳暴政:新妈妈PK La Leche联盟” ,领导人伊丽莎白·巴丹泰称那些不进行母乳喂养的“新妈妈”都是在施虐。
美国歌星碧昂丝是La Leche的忠实参与者,以自身的影响力努力号召更多的名人母乳喂养婴儿,并鼓励他们的歌迷纷纷效仿。“自从20世纪80年代哺乳喂养被视为重要和神圣的,是纯洁、纯真、智慧的行为。”
近些年,不少中国女明星成为这股“名女人哺乳运动”的身体力行者。面对一些奶粉妈妈的焦虑,知名女星马伊琍则连发三条微博力撑母乳妈妈:“我被妈妈纯母乳喂养到一岁半直接改吃饭,没喝过一口奶制品,从我是个小孩时就坚信自己将来也要纯母乳(喂养),孕期更从未担心奶不够而准备奶粉。纯母乳喂养六个月添加辅食,理想情况喂到自然离乳即可换牛奶,无需奶粉。”
香港女星梁洛施因为坚持母乳喂养,梁洛施尽情地吃,胖了十几斤也在所不惜。李湘、胡静、陈慧琳等也为了“体验完整母亲的感觉和孩子健康”纷纷在各种活动中分享号召自己的母乳经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