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母乳之殇

2013-07-22 11:56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母乳崇拜与“奶妈门”的伦理危机

  2013年7月3日,随着一篇报道的问世,“深圳牌奶妈”引来围观,中介将哺乳服务推向成人群体,一时间,“雇个奶妈回家,每天饮用新鲜人奶”,甚至成为很多人的幻景。

  时代往往带来巨变。母乳,本是回避公众的婴儿特供品,而当下,却如招牌般,明晃于街头,成为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商业消费品。

  犹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时代,哺育人类的乳房是自由的,更是不自由的。

  曾几何时,来自母亲的乳汁一直被当成最珍贵的馈赠。从人类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母神文明时代便已表明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对母乳的崇敬,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是吸食母乳长大的。17世纪荷兰共和时期,保护母乳成为公民责任,是对国家做贡献。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达到社会改革目标的标志是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到了18世纪末,哺育母乳已经成为宗教般的狂热。

  成人喝人奶则完全消解了基本的伦理,“面容姣好的奶妈价格更高”更诠释了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情色标签。乳房的功能不自由,在于乳房的不自由,我们以为我们决定的是自己的身体,而我们的身体同样被社会需求决定、被商业利益决定、被意识形态决定……哺育人类的乳房充满各种表情:商业表情、政治表情、文化表情、情色表情。

  女性的哺乳意识是反映我们工业生活的一面明镜

  从为婴儿而存在的原乳,到向男性夸耀、功能等同耳环、胸针的情色“原乳”,再到成为一门生意的商业原乳——母乳是反映我们工业生活的一面明镜。

  “三聚氰胺”丑闻带动了一个新产业:奶妈。一些哺乳期的农村妇女为了高价出卖乳汁,用工业产品喂养自己的婴儿;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女性的需求,各种人工营养代乳品也应运而生。婴幼儿奶粉研究与生产蓬勃发展,使那些有乳但又不想哺乳的职业妇女获得了安全的武器;加上厂商的巨额利润驱动促使他们刻意炒作,使喂食奶粉的人口激增。

  《乳房的历史》记载,大概公元前后,古罗马的一些富裕人家的母亲们,为了保持体型优美,已经不流行亲自授乳,而是送到奶妈那儿去。而以金钱打造着审美时尚的商业社会,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审美时尚去牵动女人爱美的神经,这是商业社会与男权社会共同的阴谋,而女人们也就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纷纷自觉自愿地缴了械。

  于是,女人们的乳房可以安心地偷懒,不再担负哺乳婴儿的使命。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婴儿在4—5个月完全接受母乳喂养的比率从1998年的20%降至2003年的16%。因此,在菲律宾, 3738名妈妈们在首都马尼拉一个体育馆里,集体给婴儿喂奶1分钟。“我们想向全世界呼吁,孩子最早该喝的是妈妈的乳汁,它是不可替代的。”

  在母乳喂养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催生了火爆的母乳交易市场。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不同利益团体、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各方都力图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中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