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生育之殇

2014-09-15 10:01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危与机

  据山东省民政部门资料统计,2012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15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3%,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1700万。

  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六普”主要数据公报表明,在65岁及以上人数占比一项中,达到10%的省份有6个,山东名位前列。

  与此同时,“少子化”也是中国人口结构的现实。从“六普”的结果看,我国有21个省份都属于少子化范围,11个省份甚至属于超少子化,其中,北京、上海的青少年人口比重在全国最低,均不到10%。

  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生育问题无疑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成为重要的国家命题。自2010年起,用工荒全线告急。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3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

  当人口年龄结构处在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被称作“人口红利”。然而,中国人口红利近乎竭尽也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的共识。根据学者王丰的计算,中国人口红利已经逐步由正转负。

  生育困境:

  一个民族的母亲之殇

  精子质量下降、不孕不育、生育危机、各类医院层出不穷……近年来,围绕着生育困难的各种词汇频繁亮相。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21世纪,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一项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过去5年,男性不育患者中无精症、少精症和弱精症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精子活率都表现出下降趋势。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降幅达40%以上。

  不孕不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殖健康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专家认为导致男女不孕不育症发病率高发的罪魁是产业化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和女性不孕症上升的“凶手”。

  两院院士钟南山明确指出,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恶化正在悄然无声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养能力。人工流产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婚龄、育龄的加大使男女不孕不育症的现象愈发凸现。

  生育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生命创造敬畏。为此,我们创造了各种新的生育方式:试管婴儿、冷冻精子、定制双胞胎、代孕……以高科技的方式,回归两性的私密空间。然而,在古希腊,还会将孩子置于艰苦的环境中,使用自然及所赋予的优胜劣汰法则。现如今,求一个都不得的困境,成为人类自身对自身发展和文明的嘲弄。

  创造生命的能力,好似天赋人权,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也需要以一个新的生命的孕育为标准。为什么我们的所有祖辈们都可以生育,到了我们就陷入瓶颈?除了孕力减退之外,抗拒生育还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女性议题。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中国已有60万丁克家庭,到了2013年,上海妇联一项调查中,结婚五年以上不要孩子的上海家庭已达12.4%。

  法拉奇在《给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的信》中写道:“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与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我们时代,生还是不生?能不能生?成为最大的困惑!我们借助外力,将两性交合的快感和繁衍后代截然分开,新的生命,早已不是生命,是我们最伟大的事业。这是母亲的悲哀,还是幸运?

  (本专题10-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