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宗教和敬畏
从孔子、李渔到分子美食——
上溯到古代,孔子和李渔会唤醒我们关于吃的礼仪和人文情怀,而放眼未来,分子食物又会带给我们一场“解构主义”的革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吃的方面,我们正处于千年的谷底。
餐桌即杏坛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礼仪的发端却是从饮食起始的,所以餐桌是中国人的礼仪课堂。
《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从《周礼》中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级森严,用礼仪繁琐的膳食机构,来主宰王室的饮食、祭祀、宴会等与吃紧密联系的一系列活动。主管王室饮食的职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义。所以后世往往称赞好宰相善于“调和鼎鼐”,依然也没有离开烹饪这头等重要的职业。
孔子对饮食礼仪高度重视,餐桌就是他除杏坛之外的另一处课堂。
孔子这样用餐:他正襟危坐,端庄肃穆。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汤,还有一份粟米饭。食物都很普通,但态度却马虎不得。孔子一再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这些食物都做得很精致,每份菜需要配的不同样的酱也有序地摆放在一边。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姜片放在餐桌的一侧,这是孔子每餐必不可少的。
陪同就餐的家人和弟子鸦雀无声。孔子郑重地从每样饭菜中取出一点,放在餐桌的一角,为的是缅怀发明这些食物的先人,这也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课。在悄然无声的肃静气氛中,他平静地结束了这次进餐。没有热闹的喧哗,没有灯红酒绿,抛开一切纷扰,寻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间。
礼仪是对他人尊敬的态度,所以准备就餐的孔子总是“席不正,不坐”。参加乡人的“乡饮酒”活动结束后,必定先让年长者出门,然后再随后走出来。只有内心的恭谨才能外化成庄重的礼仪。
孔子主张饮食简朴。他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孔子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谓之“贤哉回也”。
三大吃货的饮食美学
曾经有过一场关于谁是古代最牛饕客的讨论,最后评出了“三大吃货”——除了传说中东坡肉的发明者,喜爱赞美饕餮的苏东坡之外,另外当选的还有袁枚和李渔。袁枚能够上榜,与东坡并驾齐驱的理由,就在于他对吃的朴素理解。
除了菜谱之外,很少有作品能让读者随便翻开一页都能食指大动垂涎三尺的,袁枚的《随园食单》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本囊括了400多年间326种南北菜肴饭点的文言笔记。
袁枚好吃,可他吃得地道,知道饮食的本质一为果腹,二为品鲜,从不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却能从平常的菜肴中吃出不平常的体验。
而李渔,则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300多年前,当李渔编写《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时,格外强调道:“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这句话,对于生活在今日的每一个想要追寻健康之道的人,都依然适用。
李渔的饮食主张可概括为24个字,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周作人对此书推崇备至。
李渔的饮食主张首重蔬食。周作人称其为“吃菜主义”。“脍不如肉,肉不如蔬”。李渔认为蔬菜才是天下真正一等美食,对健康有益。蔬食中,他又认为以笋为第一等,因为笋出自山林,不受污染,而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诚乃“菜中珍品”。李渔吃笋与众不同,只用白水稍微煮一煮,加点酱油,他认为这样才能尽笋之美。
仅次于笋的是蕈,即各种菌类。他说:“蕈之物也,五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这与古人早晚勤吐纳,吸天地日月之精华以养生的主张十分契合,只不过李渔将其具象化和物质化了,更便于普通人操作。此外,黄芽菜、发菜、瓜、茄、葫芦、芋、山药、葱、蒜、韭、萝卜、芥菜都是他推崇的蔬菜。
“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严酷法则,而李渔给这个自然法则加上了人文情怀,绝不会“饥不择食”,而在选择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原则和对自然的关爱。而他对生命的爱念丝毫不带宗教色彩,纯以人心体恤。他讲究饮食营养搭配,也讲究生态伦理,反对野蛮饮食,认为饮食心理会影响饮食品味和养生效果。
分子美食:来自未来的食物
进入口中的也许只是一道转瞬即逝的烟雾,但它带给你的感受可能跟红烧肉差不多。分子美食所追求的境界,大抵如此。披上各种时尚、前卫的外衣,也绝不缺乏内在的美味——味觉和嗅觉统统升级。就如同The Fat Duck(世界三大分子餐厅之一)的主厨Heston Blumenthal绝不肯承认自己是在烹饪一样,他比较喜欢称自己在做“感官设计”。
化学家Hervé This酷爱蓬松香软的酥芙蕾。一天,他在家自制酥芙蕾时,发现放置鸡蛋的数量和次序都对酥芙蕾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于是霎时燃起用科学去诠释菜谱的热情;另一位在牛津任教的物理学家Nicholas Kurti也是个有名的饕客,常常苦恼于自己能测量金星的大气层温度,却对眼前的食物为什么好吃一无所知。于是1985年,二位合作,将这项正式的科学研究命名为“分子烹饪学”。这就是分子美食的缘起,当科学家们都系上围裙下起厨房,还有什么能阻挡美食的进步呢?
如今分子美食俨然成了欧洲烹饪的一个艺术流派,创意和精准不可或缺,就如同时装的设计与剪裁一样。各种试管、针头和烧杯做厨具,零下200多度的液态氮也是必不可少,好像做实验般奇特又严谨。几个小时维持在50°—60°的低温慢煮,只为了提炼食物分子最原始的味道,有点像中国的文火慢炖。亦讲究味道配对,力求给你1+1>2的味觉体验,这就是为什么西红柿和鸡蛋会是绝配,而加了酶的菠萝汁会使肉质更柔软。厨师们又时常需要改变食物的形态,从而获取食材的核心味道。
■延伸阅读
一次自我试验——
如何高尚地吃
詹姆斯库克说:“要让一个民族摒弃自己的古老习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冒险,无论这些习俗是多么残忍,多么没有人性。”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改变的,“只要看到了事情本来的样子,就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生活,像以前一样吃。”
《高尚地吃》是一本关于尝试改变饮食习惯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从食用垃圾食品,转向素食甚至只吃天然食物的惊人变化。这样一段经历也让作者反思现代饮食体系中的种种不可思议之现状。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
作者卡伦·杜芙通过各种实验和调查看到了事情本来的样子,她开始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和计划目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食品都在有机专卖店采购。在采购时,注意产品的地域性,并坚持只买应季水果。毕竟我们相信,大部分有机生产商是有良心的,其产品品质是有保证的。
●不再吃任何大规模养殖场生产的肉制品。仅仅为了我们能够吃上便宜的肉和香肠,便用这样恶劣的饲养条件去虐待牲畜,用如此野蛮的方式去屠杀它们,这件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即使那些所谓“幸福动物的肉”,也不准备再吃。“幸福动物”的肉是不存在的,我们吃到的,只有动物的死尸。真正符合道德伦理的饮食,至少要从吃素开始。
●最多只吃以往10%的鱼、肉和奶制品。“我不会再去超市买鸡蛋,但我也不会拒绝吃自家鸡生的蛋。不吃这些蛋,代表着一种原则,但是吃掉它们,并不代表没有原则。”
●不再购买任何皮革制品和羽绒制品。
●全面减少消费。万不得已时,尽量选择购买二手货。此外,在明年一年里,每天至少清理掉一件原有的旧家当。这件事看似与吃无关,可是这与责任心有关。审慎与同情,才是生活中真正重要和本质的东西。因为收获蔬菜和粮食同样意味着牺牲。但是要拥有信念并依照信念去行动:我们杀多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杀生。
无论如何,反正我决心已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要把各种不同的饮食方式都统统尝试一遍:从有机食品到素食,从纯素食主义到果实主义。换句话说,我打算穿不同的鞋子,分别走一个月的路,不,最好两个月。要把一种新的生活习惯植入大脑,没有三两个月的时间肯定是不行的。
到实验结束时,我将变成一个对吃了如指掌的人;在对不同饮食方式做出身体力行的尝试后,我会最终明白,自己应当选择哪一种。
萨洛蒙在《活着——在不残害或杀害动植物的前提下》一书中这样写道:“抛开功利性而言,物质地位和社会地位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是其衍生的那些感觉,将这些肤浅之物尊为地位的象征,并以此赋予其意义。”接下来他还写道:“如果健康和生活比经济利益更重要,那些政界和行政机构的贪官们,甚至不用担心自己的收入会因此下降,因为保护和预防措施同样可以帮助他们赚钱,就像毁坏生命和自然一样。”萨洛蒙认为,对贪污缺乏抵抗力以及对伤害生命行为的支持,是为了给各种情感欲望未能获得满足的失败人生寻找一种补偿。
离开了杀生和破坏,人类便无法生存。收获蔬菜和粮食,同样也意味着牺牲。但是,我们仍然有能力决定,我们杀多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杀生。自由并不单纯意味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也意味着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意味着拥有信念并依照这种信念去行动,否则,我们将永远处于梦寐之中。
在梦寐状态下,我们往往会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义愤填膺,但在面对真正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却表现得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文据《高尚地吃》)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