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月:从剑桥出发的旅行
“人与书籍互相支持,智慧与情感携手并行,思索成为一种热情,辩论因痴迷而意味深长。”小说家福斯特对剑桥大学的描述让人痴迷。仲晓月,1988年出生的济南女孩,便是这所散发着智慧与思索的大学的一名追随者,在她的描述里,剑桥精神无处不在。
从高中到大学,来自大师的洗礼
2007年,19岁的仲晓月成为剑桥大学经济系的一名大一新生。这时候,距离她来到英国已有两年时间。
两年前,在济南读完高一的仲晓月只身来到英国读高中。高中与预科的不同在于:一个预科针对某几所大学。读高中可以和英国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选择大学的范围更广、机会更平等。
入学不久,仲晓月就受到了来自著名经济学家的“洗礼”。世界顶级经济学讲坛之一的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每年邀请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担任主讲人,这年10月,林毅夫成为登上这个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在剑桥的三年时间,仲晓月每年都去近距离聆听大师的声音。
剑桥大学经济系,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课程涉及的理论多。仲晓月觉得很有意思,“系统地研究每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利率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因为在每一科会列很长的书单,课程也排得很紧,读得很辛苦。”
授课分成两个重要形式:大课,比如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她选修了一门发展经济学,比如怎样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得更好。再就是学院的小型课堂,三四个学生面对一个教授,一起聊天,讨论问题;小课比大课更有互动性,更有挑战性。
大三写毕业论文,第一次深入研究某一课题,用半年时间拿出了论文。仲晓月的论文的题目是《土地与贫困的关系》:中国的土地改革可不可以借鉴一些非洲国家,通过土地平均分配给人们的收入带来影响。
严谨的学风,部分来源于剑桥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源。“有三个级别的图书馆,首先是剑桥大学图书馆,这里有英国出版的任何一本书的至少一个版本,在做论文时,我需要一本非常专业、难找的书,通过图书管理员帮助,找到了一个复印本。我们经济系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剑桥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每个学院都有图书馆。”
跟着徐志摩云游世界
徐志摩为剑桥大学做了免费广告,他曾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游学,《再别康桥》描写的就是在剑河上划船的情景。河边有一块石头,上面用汉语刻了他的诗句。
其实,“在剑河上划船是一个很普遍的活动,很多游客去那里都会有专门的船夫带你在河上游玩一圈。河边的学院有很便宜的船,在学习紧张或者天气不错的时候学生们到河上划船。”仲晓月经常和同学撑一支长篙,一边漂于水际一边看风景。
她这样评价英国朋友:“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更活跃,敢于尝试。有几个同学高中毕业后花一两年的时间周游世界或者工作,然后才来读书。不像中国学生一样,一直在学校。”
她还喜欢上了旅游,经常一个人背着包云游。“英国离欧洲大陆很近,很多国家只有我们的一个省那么大,有时候假期只有两三天我也会去欧洲的一个城市,了解当地的文化。”父母教育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她看来,旅行也是学习的过程。
大学期间,仲晓月去了十几个国家。比如希腊的圣托里尼岛,有如仙境,那慵懒的环境,蓝顶白屋都让她享受。意大利的文化气息也吸引了她,11天里去了四个城市,一直在跑博物馆,看不同的画展,从早上八点跑到晚上八九点。她还去过很小国家,比如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几个小时就能从岛的一端到另一端,首都大的街道也就几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文化,就要有不一样的旅行的方式。”
从伦敦到香港,剑桥文化的落脚点
2010年6月,仲晓月大学毕业;9月,在伦敦找到第一份工作,做战略咨询,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计划。“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或者新产品的推出,我们都会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环境,具体计划怎样的产品从哪里推出;通过对一个公司具体的了解,明白它是不是很好的收购目标。”
“在英国高中、大学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并不完整,希望工作两三年时间,对他们的文化、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仲晓月看来,工作是学习的延续。
两年后,她来到香港,找到第二份工作,同样是做战略咨询。在她看来,很多中国公司以后会更加国际化,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深入了解,会对将来在中国的工作更有帮助。
回顾剑桥大学对她的影响,仲晓月说:“具体到工作层面,经济学的学习,增强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是比较宏观的学科,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对经济形势的解读,比如国家经济调控等理解得更深一些。”正如剑桥大学校训“启蒙之所,智识之源”,最可贵的是,仲晓月掌握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手段,而非拥有了生活本身。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