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杨:“坏孩子”的剑桥路
■父母革命·成功案例
生于1984年的夏杨,是第一位参与剑桥大学核心决策的华人学生,他与二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保持着密切往来。从济南走出的他,作为山东省青联委员、剑桥大学博士,一度拿到跨国投资银行百万年薪的全职聘书,如今已成为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
夏杨考入剑桥后,有人问夏杨的父母:“夏杨为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好?”得到的答案却是“不管”和“不学”。夏杨的母亲杨文还曾写过一本书《和儿子一起成长》,专门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一个唯自己是从的“刺头儿”
在与本刊记者的连线中,夏杨语速极快,即使这样,好像还是跟不上他思维的速度,他略微思考,就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小学到高中,夏杨都不属于那种唯教师之命是听的乖孩子,甚至上课的时候因不守纪律受到过老师的批评。但他说,他不是故意的,他已经学会的东西,不希望再听老师重复讲解。
大凡这个时候,他就会看课外书,甚至说话。老师为了惩罚他,就让他一个人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座位上,以便随时监控。有一次开家长会,父母也要在孩子的座位上各就其位,夏杨的母亲杨文才知道孩子受到了“特殊”的关照。其实,夏杨对自己坐在那里并没有感到多少难堪,他后来开玩笑地说,那对他的抗挫折能力其实是一种锻炼。不过,母亲一坐,就感到了一种尴尬,好在杨文的受挫能力也很强,坐在那里也并没有如坐针毡。
夏杨课下几乎不看课本。他说,课上已经学会了,再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他甚至不做那些“破题”,认为再做是对学习兴趣的一种抑制。深知儿子之心的杨文,个别时候就只好越俎代庖,一笔一画地帮助儿子写起了作业,让夏杨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
据夏杨的父亲夏季亭讲,小学的时候,夏杨一回家先将作业做完,再看自己心仪的书。可是到高中以后,回家之后是先动电脑,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电脑编程之中。临近睡觉,他才快速地将作业做完。似乎,学习课本知识,远没有做他喜欢的事重要。
夏杨自己则认为,上课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记住哪一个知识点,而是建立一个互相通达的网络。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绝缘体,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学习任何课内知识,不重在记住了哪一个知识点,而是由此及彼,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说,这就是能力,是自己在学习思考中锻炼出来的。
“聪明是吃出来的”
在夏杨出生前,杨文有幸接触到了杜威的教育观,这对她教育孩子的观念影响很大。一个母亲爱的能力,包括有能力捕捉到生活中的一次次教育机会,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通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杨文曾经听很多妈妈说“喂孩子吃饭真麻烦”。在她的《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杨文说:“其实只要注意技巧,还是能让孩子适应你为他准备的营养餐的”。夏杨小时候,杨文三餐之前一般不给他吃甜点零食,吃饭的时候尽量先给他吃有营养但他不太喜欢吃的,并且注意增加他的户外活动量。
夏杨小时候随母亲一起逛商店,见到一些新鲜的产品,杨文会引导夏杨去了解这些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他六岁时去家电商场,母亲告诉他“这是冰柜,那是冰箱”。他就对这两者的不同感兴趣,杨文和他一起查找冷冻冷藏的科学原理。
夏杨还对为什么彩电有三原色,而黑白电视只是靠层次来表现色彩感兴趣。杨文夫妇就帮他找资料,并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查到资料。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儿子可以轻松地呼叫父母的名字
夏杨透露,在他家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亲密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感。父母不是不可冒犯的,孩子也不是有耳无嘴的“听话者”,三个人彼此是朋友,夏杨可以很轻松的呼叫父母的名字。当家人犯错误的时候,错误被视为成长的机会,不会受到羞辱,也不会受到无休止的指责。
在日常的生活中,杨文总是让夏杨看到因为工作,给她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烦透了,整天忙个不停……”而夏杨的爸爸更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在家里愁眉苦脸,而是用他的开朗、幽默、乐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夏杨所看的电影大多是英文电影,听的歌曲也多是英文歌曲,这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他的英语语言系统。杨文认为,这种文化背景的积累在学校课堂上是不可能全学到的。长期的随机学习,才能够在英语学习上得心应手。语言载体与文化内涵是融合在一起的,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抚慰。
夏杨庆幸自己有理解与支持他的父母,只要是他喜欢参加的,父母都给予全力的支持。他说,不是家长为我选择,而是我选择。“尽管有的时候也会遭遇挫折,可是,那是一份财富。”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