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3出发:中东铁路与东北“混血儿”
1903年7月,在沙皇俄国推行远东侵略扩张、兴建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的大背景下,“中东铁路”正式通车。
东北,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在外力的重压下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并在二十世纪前半期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卷烟厂……这一切,都与中东铁路密切相关。而随着中东铁路控制权的不断变换,在迅速发展的背后是那寄人篱下的苦楚与辛酸。
哈尔滨:从“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到“东方莫斯科”
作家阿成在《远东背影》中形容没有铁路前的哈尔滨,是“几十个散落在松花江两岸的小村落”。的确,一百年前,哈尔滨还是松花江畔一个叫做田家烧锅的小渔村,中东铁路决定把这里设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铁路管理局的所在地,同时修一条通往长春沈阳大连的支线,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的命运。
打开哈尔滨地图,卷首语有这么一段话:“这条铁路,带来了滚滚人流,无限商机,在松花江边,汇聚成了这座城市,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
尼古拉二世宠臣、华俄道胜银行行长乌赫托姆斯基曾这样说的“当第一辆直接来自莫斯科的火车停靠在太平洋岸边时,俄国人想到沿途地区政治上、经济上化为一体的强大浪潮,马上就会汹涌澎湃起来”。
1898年4月,中东铁路踏查第四班来到香坊田家烧锅大车店,把中东铁路建设局设在田家烧锅院内,香坊成为建设中东铁路的指挥中心。
1898年,俄国人在田家烧锅一带开始建筑铁路和进行市政建设,并将城区中各村屯联片规划,建立了工兵路现公滨路、草料街(现香坊大街)、陆军街(现中山路)、骑兵街(现香安街)等30多条街路。此时的西香坊已具备市街规模,称“哈尔滨”,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是当时哈尔滨的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
而后,香坊相继出现了哈尔滨第一个气象观测站,哈尔滨第一家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第一座教堂——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哈尔滨第一家商店——罗西安洋行和中东铁路指挥部在香坊开办第一所铁路小学校。1899年1月,香坊开办铁路俱乐部(影院),此俱乐部在当时是中国各大城市中最早建成的影院之一。1900年5月,哈埠第一家书店魁升堂书店在香坊安埠大街开业。同年12月,哈尔滨第一个啤酒厂——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在香坊开办。
中东铁路上的东西方移民
因为要修建中东铁路,沙俄开始向哈尔滨大规模移民。俄国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护路军、宗教和文化教育界人员、银行家、商人等连同他们的家属蜂拥而来。有资料统计,仅1907—1924年,在哈建立的领事馆就多达20余个。中东铁路的修建也吸引了国内的移民。仅在1890年,沙俄就从中国关内招募了10万民工。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哈尔滨的商业、手工业、轻重工业、金融业等发展加快,哈尔滨成为闯关东者的重要谋生之地。
一些头脑灵活、勤奋努力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成为哈市民族工商业的著名创始人。如来自河北的武百祥创办了“同记”;来自山东的张廷阁创办了“双合盛”。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通车,哈尔滨的交通和各项基础设施也迅速发展起来。香坊车站、道里码头、南岗车站、松花江铁路大桥相继竣工,哈尔滨市内交通网迅速形成,这对哈埠经济的繁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同记”到“秋林洋行”:中国铁路最为传奇的民族商业神话
新与旧、历史与现实交汇成中东铁路复杂而奇特的历史景观。各国商贾纷纷云集于此,与民族工商业一同生存、繁衍、发展,使哈尔滨在当时成为闻名中外的商埠城市,并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贸易中心。
哈尔滨最大的民族商业企业,当属在东北地区赫赫有名的同记商场,更有人将它称为哈尔滨民族商业的发祥地。其创始人武百祥,被称作哈尔滨民族商业的一面旗帜。
同记商场始创于1907年,1927年8月,武百祥在道外区正阳四道街建成了一座剧院式的二层商业大楼,正式名为“同记商场”,并打出“搜罗环球货物,采办国内产品”的牌匾。从比利时定制的特大玻璃窗镶在正门两侧的橱窗上,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橱窗。商场开业后,顾客盈门,头一年卖钱额就达300万现大洋,名列哈尔滨各商号之首。
1900年,俄国商人秋林在哈尔滨开设了“秋林洋行”,1908年9月,在南岗区大直街与新商务街(今果戈理大街)拐角处建成了第一个大型百货店。当时秋林公司属于哈尔滨生意最好的公司,给秋林供货的国内外公司和企业超过500家,公司一年的贸易额达到3500万金卢布,这在当时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人们在秋林公司不仅可以买到适合任何人的东西,还可以把这里作为交际场所,交流各种信息。到1927年的时候,哈尔滨已经开了3家秋林公司商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