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昌:倒逼机制决定大学的培养模式
“眼高手低”的毕业生,挑挑拣拣的用人单位,来自于社会的体制之困……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很多。从现实需求倒逼人才培养模式,从经济社会发展反观大学教育,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呼之欲出。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山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士昌进行了采访。
就业的“面子”和“里子”
张士昌给记者讲了一个就业故事,说去年省内一家文化公司找到他,准备招聘三名从事文案工作的毕业生,每月底薪3500元,还有各种奖金。“这样的待遇不错了,当时估计会有很多人报名。”但招聘会那天,只是有学生去咨询,最终一个人也没招到。还有一次,一家政府单位到学校招聘5名协警,每月底薪1200元,却有三四十人报名。“有的学生认为去政府单位打扫卫生也场面。”
《齐鲁周刊》:“就业难”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应该怎样理解?
张士昌:近年来,大学教育的几个“变”和几个“不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形态变了,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其次是以前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一个铁饭碗,毕业等于就业,现在考上大学却未必能就业;再次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变了,原来认为孩子有个工作解决温饱问题就行,而现在变为希望孩子一步进入小康生活;第四是现在生源结构也变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门槛越来越低,在台湾,据说有的零分也可以上大学。个人生存、发展、追求的环境变了,日趋多元。
《齐鲁周刊》:那么“不变”呢?
张士昌:家庭对子女的期待没有变,考上大学依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途径,毕业等于就业的观念基本未变;学校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没变,包括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定位等;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未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深刻烙印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远远滞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几个“变”和“不变”,必然导致一种错位,就是就业率走低成为必然。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社会发展形态、教育模式、个人追求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相互作用造成的。
应用型人才的标准也要多元化
张士昌有一个侄子,他说曾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经济,读到一半时,觉得大学里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退学创业,研究饮料市场,从最基层干起,全国各地跑,最终干到了加多宝公司的副总监。“后来觉得知识不够了,他又跑到清华大学、香港大学进修。这又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学习了。”
《齐鲁周刊》:我们的用人机制存在怎样的问题?
张士昌: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与高层人才的不对称性突出。有的工作明明本科生、专科生就能胜任,但用人单位设置的条件是博士、硕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照样成为大才。我们一直倡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恰恰这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
《齐鲁周刊》:人才培养规格与现实需要之间是不是有矛盾?
张士昌:中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需要大量的务实型、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并不是仅以所发表的论文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有些论文与现实严重脱节,结果是理论务虚有余,务实可用不足,学历与能力错位。西方孩子的理想往往很现实,很微小,我们的孩子理想往往是科学家、文学家,基本上离不开当各种“家”,可那些不是“家”的事,谁去干?
《齐鲁周刊》: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出了问题?
张士昌:人才标准应该更加细化,如基础型人才、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都应有各自的培养标准。按照岗位需要和专业化标准分类分层培养人才。山东是人力资源大省,而不是人力资源强省,就存在这个问题。
社会缺什么人才,大学就培养什么人才
“北大保安考取本科、研究生”的新闻曾轰动一时,而在山东政法学院,每年都有几个在学校当保安的通过司法考试或考上研究生。“他们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我们国家的一考定终身,也给他们提供了土壤。”张士昌说。
《齐鲁周刊》:“非主流就业”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山东政法学院在就业方面有何特色?
张士昌:我们结合学科实际,提出了“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模式。有些理论性强的学科,别的学校设置很多年了,此领域已被占领,而基层应用型人才空间很大,比如法学,我们就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人才,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基层检察官、法官、监狱警官及律师等。我们学校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2009年以来都在50%以上,参考率95%以上,受到司法部的表扬。
《齐鲁周刊》:你们的“分流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很受关注。
张士昌:学术型人才,就去考研;知识面广、务实型的学生,就去考公务员;有生意头脑的,就去企业。这就是个性化培养。我们还有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监狱管理局等部门合作,设立监狱学专业,每年订单式培养200人。今年有202人面临毕业,到目前已有169人考取了全国各类公务员,剩下的都已被各地监狱录用了。目前,全国只有两所大学设有监狱学专业,我们是其中之一。
我们还尝试“外包式”培养模式。首期招收60人,老师一部分是我们学校的,还有一些是各大公司的软件师。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进浪潮、华为、联想等公司,不用再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齐鲁周刊》: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
张士昌:从现实需求倒推过来,这是一种倒逼机制,决定了学校的培养模式。社会缺什么人才,就得培养什么人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