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从小医生到济南名医:25年的路有多长?

2012-07-14 07:56 未知/ 杨百会 /

  培养机制与“哑科”人才的流失——

  儿科之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儿科医护人员的绝对短缺所造成的供需矛盾紧张。数据显示,若是比照发达国家标准,我国至少还缺20万名儿科医生。1998年,教育部将儿科等专业作为调整专业并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很多人认为,儿科医生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来源。

  对于山东省某医院儿科主任张倩(化名)来说,25年,见证了她从一个小医生到儿科名医的涅槃,也折射出中国儿科人才目前面临的特殊困境。

  当儿科医生遭遇医疗产业化

  “我从事儿科已经25年,经历了这个行业所有的酸甜苦辣”,张倩(化名)说。

  当年张倩考大学报志愿时,“全国有青岛医学院等5家学校有儿科系,那时候的系相当于现在的学院,国家也很重视,儿科还是有很多人报考的。”

  据张倩介绍,儿科医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宋代的时候,太医署每年只招50个太医,经过5年培养,再从中挑选5个,培养3年,方可成为儿科医生。”

  1987年,大学毕业的张倩进入山东某省级医院儿科,之所以选择儿科,“是因为孩子天真烂漫,犹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荣”。

  “那时候的环境还很单纯,没有奖金制度,没有医患矛盾,实行公费医疗。”

  但是儿科并没有张倩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曾说:‘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极言为小儿治病之难。这是因为小儿要么不会说话,难以述说感受、病情;要么虽会说话但表达不清,说了也白说,如聋似哑,所以古代称儿科为‘哑科’。给小儿治病,‘望、闻、问、切’缺了‘问’,平添诊治难度,全靠医生真本事。”张倩感叹,儿科是一个“哑科”,不能直接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只能是由家长去转述孩子的病情,这都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而且儿科是传染病的风向标和高发区,因为“孩子的免疫力非常弱,每个儿科医生都是长了无数病之后,变得百毒不侵了”。张倩说。

  这些还仅仅是业务内的问题,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克服。在张倩参加工作后不久,奖金制度很快开始实施起来,儿科的困局开始出现。

  “那时发奖金时,儿科的奖金一目了然,别的科室一个人都顶儿科一个科的奖金。”

  几位接受采访的儿科医生都表示,虽然儿科对医生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但儿科医生的收入在医院即便不是最差的,也基本是垫底的。

  “哑科”医生的“过劳死”

  张倩的孩子小时候由于受到妈妈的影响,经常扮作小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并乐此不疲,可过了不久,张倩发现,孩子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失去了兴趣。问她原因,回答居然是:“我妈整天不回家,连轴转,我才不做儿科医生。”

  “你知道‘过劳死’这个名词的来历吗?”在采访中,张倩问记者。

  “‘过劳死’这个词起源于日本,就是一个日本儿科医院的院长因为工作、医院运营等各方面压力而跳楼自杀。”

  在这个医院的儿科,“24小时住院医”不再少数,因为孩子身体条件复杂,病情快速变化,必须随时掌握病情发展,只好在医院24小时陪护观察。”

  过于劳累的张倩在去年得了心肌梗死,“在得病之前我每天的门诊量达到100个,而国家规定一天只能是25个门诊。而且像我这样的医生还要写报告、当老师、搞科研、评职称,你说能不累吗?”

  超强压力与过劳状态背后,是在医生这个群体中几乎处于“底层”的薪酬水平。张倩说:“儿童医院有自身的特点,孩子看病大部分是感冒发烧患者,一些简单如血常规检查等就能明确诊断,不像成人疾病复杂,辅助检查多,所以医院收入的含金量也相对低。高压力、低待遇、超负荷,导致现有的医生队伍不断流失。”

  “在这个‘以药养医’的时代,大人吃10片药,小孩只吃1片,药少就意味着钱少,有些病也可以不吃药的。而且儿童病情简单,几十块钱就解决问题,所以儿科在全世界都是最穷的,门诊收入、病房收入都很低,只能赚一个社会效益了。”

  逃离“儿科”:从医科大学生到专职儿科医生的路有多长?

  上述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儿科人才的不断流失。

  张倩对此并不讳言:“因为儿科风险大,工作强度高,医生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等种种因素,挫伤儿科工作人员积极性,造成儿科人才流失。”

  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于是,儿科医生培养的基础消失。进入临床医学生的队伍后,儿科专业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必须加大儿科专才的培养。不过专家们也坦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名医科大学毕业生要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行医的专职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时间。”张倩说。

  而儿科医生10年苦读后,又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即呈现患儿就诊数量减少之势,进入2000年,综合性医院儿科萎缩的趋势更为明显:缩减儿科病床的有之,取消儿科病房的有之,撤销儿科的亦有之。

  “现在县级医院没有儿科,都附属在内科里;因为不赚钱,很多综合性医院将儿科砍掉;所以现在儿科研究生毕业后分到县级医院都算是不错的……”

  人才断流的同时,现有儿科医生也在不断逃离,“我的学生就有去做讲师、医疗器械商的,还有进制药企业的,总之,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能留下来的都是具有奉献精神和爱心的。”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