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济南式摩登:一座城市的“先锋”成本

2013-04-14 08:59 未知/ □吴越 /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小众趣味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底色——小剧场话剧、微电影、先锋音乐、时尚达人甚至济南球迷,这些名词几乎构成了济南先锋文化的主要载体:迎合本土却又试图超越本土,试图抓住先锋的本源,却又在浓厚的地域土壤中无所适从……

  小剧场:魏新们的自由与挣扎

 

  “济南话剧市场培育缺掉十年”

  今天的话剧市场并不寂寞,在票务网站上,在街边的宣传画上,可以看到许多“时尚爆笑喜剧”、“都市情感剧”。话剧,从当年尝试空间形式、讨论前沿命题的艺术形式,成为下班后减压发泄的小品。小剧场话剧就是这种小品的一种尝试。

  进入21世纪,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在京沪等地蔚为大观。而济南却是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就演出效果和市场反馈而言,魏新编剧的《神马都是水浒》和《刁司的爱情》代表了济南本土小剧场话剧的最高水平。

  和2011年的《神马都是水浒》相比,2012年的《刁司的爱情》似乎拥有更多的观众。

  “济南话剧市场培育缺掉十年”是很多人提到的说法。在济南,小剧场话剧生存空间狭小,想赚钱很难。在《神马都是水浒》的排练过程中,演员更换频繁,演出费用太低,有的演员觉得还不如去主持婚庆赚钱多。

  “最重要的是观众认知、习惯有个过程。”济南世博演艺公司总经理吕彬告诉本刊记者,“五六年前,也没有这么多人进电影院,并把它作为日常消费、娱乐休闲的模式,现在我们走的也是这样一条培育市场的道路。济南对小剧场是有需求的,现在,70后、80后都进入了消费期,他们是有消费能力来观看小剧场的。”

  即便如此,小剧场话剧仍在艰难前行,用吕彬的话说“现在还是普及阶段,话剧演到现在还没有一场盈利,但亏损在减少”。

  2012年,《神马都是水浒》获得了中国话剧最高奖“话剧金狮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是中国话剧的最高奖项,《神马都是水浒》的获奖,是济南本土话剧走出济南的一个标志。

  “便用我辈才华横溢,挡住尔等物欲横流”

  话剧的先锋尝试通常要冒很大风险,有体制的风险,也有市场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来自自身头脑的禁锢,创作者是否能保持探索的力度,能否真正成为“时代神经的末梢”、发掘当代人的灵魂,并因这种力量把人们聚集在剧场,接受一次灵魂的洗涤?

  魏新的话剧里加入了大量济南本土元素,《刁司的爱情》中有山师东路、虚拟的阳光花园,还有剧中的一些情节,如席卷全场的济南土话:“我老公……有小三了,想和我离婚,她喜欢一个胸大的女人,说是什么胸大有沟。嫌我是飞机场。我家本来就是遥墙的吗,他非要找一个港沟的。”

  “小剧场在济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于漫长的长度,现在没人能够精确的计算出来。”魏新告诉本刊记者,和京沪的顶尖话剧相比,“我的话剧和经典没法比,放在北京的小剧场话剧里,算是中上等。但是,真正顶尖的放在济南,也许根本就无人问津。”

  在魏新看来,先锋就要付出先锋的代价,这个代价在济南这座中庸的城市,不算太高。“但是,最后你所得到的,也不会太多。任何先锋都是如此。”

  “这不是一个艺术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越来越像一场行为艺术。这不是一个属于戏剧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的戏剧性远超出舞台。”魏新为话剧《神马都是水浒》,也为这个时代,同时为他自己写下了这样的话,“便用我辈才华横溢,挡住尔等物欲横流。”

  电台DJ和微电影的济南影像

  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现在人们几乎已被“微电影”这个名词淹没,各类微电影层出不穷,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姜文拍的佳能《看球记》等都是其中翘楚。在济南,一批微电影的从业者也在苦苦挣扎。苏亮就是其中代表。

  2012年,苏亮开始制作爱情微电影《马可菠萝》。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这大概是很多初次拍片年轻人的共同特点。在国外或国内有些城市,有专门的基金为年轻导演和无名电影作者提供资金帮助,而他一无所有:没有投资方愿意为一个新人投资,要获得投资,你必须不是一个既没名气也没作品的新人。

  新的艺术形式取代了旧的形式,DJ,这个逐渐消失的行业勾起了我们的回忆。

  在10年前的济南,杨樾曾被无数年轻人追捧。他曾是济南本土著名的电台DJ,从最初的《今日流行》到《我有我空间》,再到《what's music》,再到《老杨说事》,中间跨度10年,从20岁到30岁,从一个刚毕业的少年成为了成熟的青年。

  那时候人人都有收音机,杨樾的声音会出现在70后、80后们的被窝里、床头上。但他在30岁时离开了电台,抛弃济南,去了北京,经营公司。“离开济南,我在开车去北京的高速上失声大哭,”他说。但逃离济南的快感依然让他义无反顾地奔到京城,开启了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