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济南的自来水,你知道多少?

2013-02-01 08:51 未知/ 杨百会 王欣芳 /

  水源污染,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如果源头污染,就会导致后续环节负重难行。而经过水厂处理后的水还要通过老旧的输水系统,再加上混乱的二次供水,我们每天饮用的水安全系数到底几何?

  1月28日,本刊记者深入济南自来水的各个环节,为您揭示一滴自来水的来龙去脉。

  济南水源是几类水?

  2002年6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正式实施。根据标准,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一、二类为饮用水,四类为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五类为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大家的疑惑与争议就出在三类水上。

  标准论述:“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三类水不能饮用。”水业专家白康认为,三类水含有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在检测项目上,此项指标被量化为化学需氧量,也称耗氧量(COD)。“三类水的COD含量在4~6毫克/升,但我们的常规处理工艺只能处理数值在4毫克/升以内的水。”

  具体到济南,水源地的状况又是怎样?卧虎山水库管理处仲姓工程师告诉记者,卧虎山水库水质属于二类水,但如今其主要功能已不是向市区供水,其每天向市区供水量仅5万方左右,大体范围在经十路以南片区。

  供水量最大的是援引黄河水的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其官方资料显示,该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但在2010年的一份鹊山水库水质报告里,该水源的总氮含量超标严重,一直不能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1月28日,本刊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境内卧虎山水库——济南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库由于还兼有防洪、保泉等任务,被列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

  记者看到,这个庞大的水库几乎被漫长的绿色围栏整体围圈起来,围栏紧靠着水面,而在围栏之外十多米处,就是为数不少的民居等各类建筑,其中包括以“水上人家”、“水库鱼”等为噱头的各类农家酒店,还有一家藏獒养殖场。

  “我们的管辖权仅仅局限于围栏之内,而在围栏之外,对于村民们的垃圾倾倒,我们只能教育,却毫无具体措施,围栏之外我们没有执法权。”上述仲姓工程师说。

  “尽管我们长期大力宣传教育,可是想改变村民几十年形成的的‘依水而居’的习惯非常困难。有村民就曾理直气壮的说‘你在院墙里面,我把垃圾倒在院墙外面,你管得着吗?’”

  在国外,饮用水源地方圆几十里之内是不能有人类活动的,而在中国,和水源地毗邻而居的工厂和民居却不在少数,这必然会影响到水源地的水质。

  同样的问题在济南其他几个水库存在着,比如,与卧虎山水库东西相望的锦绣川水库。这里的情况比卧虎山更为严重,在水库沿线公路上,各种“农家乐”饭馆绵延不断,一些人烟稠密的地方,垃圾成堆。

  “现在是冬天,来这吃饭的人少了很多,要是夏天来看看,垃圾现象更加明显。”一位锦绣川水库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这么好的自然风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搞点小副业?”一位餐馆老板质问道。在他看来,水库的人只需要管好水库的事儿,水库围栏之外,他们是无权过问的。

  一位水库管理人员无奈的表示,他们一直呼吁将管辖权扩大,跨出围栏,将影响水质安全的因素包含在内,一并治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拆迁、征地等诸多问题,这不是我们能单独解决的。”该管理人员向记者表示,如果水库与驻地政府的关系、权限不彻底理清,那么对水源地的保护也就无法做到精密细致。“现在能做的就是宣传、教育。”

  106项新国标,鹊华只能检测80余项

  经历了水源地的“院墙之困”,一滴水进入水厂之后又将怎样处理?记者来到济南最大的水供应场地——鹊华水厂探访。

  水库地表水进入水厂后,经过工艺处理变成可饮用的自来水。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一个标准开始执行。

  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开始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上一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1985年制订,水质指标为35项。新标准与国际接轨,指标达到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

  据泉城水务生产部经理万吉昌介绍,目前鹊华只能检测80余项新国标,其他则需要级别更高更专业的质监部门来进行。

  一般来讲,自来水从水源到水龙头需要经过源水,净水,输水和用水四大环节,在济南市现有的管理体制之下,四个环节被分作三段:玉清湖、鹊山两座水库,东郊、西郊、前景、长孝水源管理处共20处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源地包括144眼井均隶属于济南市水利局,由济南市清源公司代为管辖,作为济南市原水供应公用性企业的清源公司日均供水量在70万吨。在净水环节中发挥作用的鹊华、玉清、南郊、东郊、分水岭等水厂则由济南泉城水务有限公司管辖,其对济南市公用事业局负责。而加压泵站、配水管网和蓄水池等输水和用水环节则由济南水务集团管辖。三者虽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却彼此独立,秋毫不犯。

  据万吉昌介绍,黄河水先在鹊山水库进行蓄留和沉淀,然后通过近十公里的管道进入鹊华水厂。“从源头水到供给用户符合新国标的饮用水,要经过混凝、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几道净水生产工艺流程。”

  目前,鹊华水厂拥有新旧两套制水工艺生产线,新工艺投资1.33亿元,于2011年月改造完成。在新工艺的混凝车间,记者发现水池中的水不断翻滚,浑且黄。“新工艺将制水产生的污泥重新添加到原水中,回流的污泥颗粒较大,可以夹带较小的颗粒一起沉淀,去除水中杂质效果会更好。”混凝阶段形成的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在斜管沉淀池进行。其后,已经变得较为清澈的源水先与臭氧接触,以期分解水中微生物,然后进入活性炭池,利用活性炭吸附作用,有效去色去味。最后,经V型滤池进行深度过滤,通过石英砂等粒状滤料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并对水中的有机物、农药、胶体、铁、锰、细菌、病毒等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经过四道工序后,过滤水进入消毒环节,新工艺采用二氧化氯和液氯消毒,去除水中细菌、大肠菌群等病原微生物,同时,在消毒剂间设置一系列检测仪表,通过水中余氯量科学、合理动态控制消毒剂投加量,保证消毒的高效进行。此后经过消毒的水进入清水池,然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

  鹊华水厂也有自己的尴尬。据万吉昌介绍,新工艺生产出的水可以达到直饮标准,但由于新老两套生产线由同一供水管道输送,能够直饮的新工艺水也只好与仅仅达到新国标的老工艺水“同流合污”:“形象一点说,新国标是及格线,老工艺水自然可以拿到60分,但新工艺水能够达到80分,两者混合,鹊华自来水的质量就能得到70分的平均值,也算提高了自来水质量嘛。”

  当然,这里的“70分”只代表出厂自来水质量,而由水厂到用户的水龙头,还需要经过无数管网,“管网的不可控因素相对多一些,非我职责所在,不好评论。”

  老旧的管网:“致命的最后一公里”

  陈华新家住市中区建设路附近的世纪佳园,小区自来水供应一直正常,可每天下午4点,她都会到楼下的自助售水机买上5升水,以免傍晚时排长队。

  “家里的自来水,洗衣、做饭没问题,就是烧开后有水垢,白白的漂在杯子里,看着就不舒服。”陈华新曾专门到济南某水厂参观过自来水生产的全过程,在她看来,水厂的水和水龙头的水完全不同。“是心理问题吗?我总觉得在水厂试喝的水更干净。”

  问题出在哪里?一位水务专家告诉记者,自来水供应是一个长链条,出厂后,经过输水环节,最终入户。很多城区输水系统老旧,混乱的二次供水,也会带来新的污染。居民实际饮用的水质还远差于出厂水质。水务专家贾瑞宝告诉记者,污染隐患往往就在这“致命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济南市目前有4000多公里地下自来水管道,寿命材质不一,从抗日时期到新铺设的管道都有,有水泥、陶瓷、塑料和不锈钢各种材质。地下自来水管网的改造并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只能逐步改造。之前,经十路修建时,从西客站-经十路-解放桥一线的主管道已更新,其他则需逐步进行。”济南泉娃饮用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海说。

  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管网质量普遍低劣,已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这三类低质管网主要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目前,多数质量低劣的管网仍在服役。

  二次供水也是中国的特有难题。相当一部分水箱或蓄水池由于年代较久、材料老化、材质标准较低、破损严重等原因,致居民末端水质浊度、微生物、铁等时有超标。

  问题如此众多,水业市场应当如何改革?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自来水厂的“身份”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厂清一色“国有独资”。“饮用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为确保安全,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水务专家樊康平介绍说。

  矛盾也由此而来。“水厂全部投资都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压力很大,但提高水价,又容易引起社会反弹,一旦水质安全有问题,政府又很被动。”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认为,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反而“添了堵,坏了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水厂列入改革试点,出售给外资企业,问题接踵而来。“水厂说要更换管网,属于市政工程,问政府要钱,政府不管,水厂就要提价,提价老百姓不愿意,政府一样被动。”樊康平说。

  之后,水业市场化进程戛然而止,出售给外资企业的水厂又被高价收购回来,回归国有。“过犹不及。”刘睿认为,必须发挥水厂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动性,同时又要为政府的监督留下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