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梁山功夫的文化坐标

2013-01-27 09:21 未知/ □吴越 /

  水泊梁山,因《水浒传》驰名天下,与河南少林、湖北武当、四川峨眉齐名,是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民间习武之风盛行。素有“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之说。即使今日,梁山附近随处都有研习武术之人。

  梁山武林谱

  数百年来,梁山附近流传有武松拳、林冲枪、李逵斧、杨志刀、燕青拳、子午门功夫等拳功的规范套路。

  相传六工山建福寺方丈元通,汲取好汉们的功夫之长,创编成梁山功夫。因该功夫多在子夜、午时演练,故称“子午门”。元通选出两个出类拔萃的大弟子,从中确定一个功夫强熟者,云游他乡,与各大门派武林名家探讨切磋,取长补短,印证武功,返回后立为掌门人。至今日,此门规依然存在。今天,梁山子午功夫已传至第二十一代掌门人。

  明朝,曾在梁山杏花村法兴寺任主持的主僧西竺禅师,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武僧,并带领弟子3000开赴浙东沿海,配合戚继光与倭寇进行斗争。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爆发之后,嘉祥人胡四在梁山一带结交武林高手王君坷、马声彦、刘何真、高建成等,在寿张集西徐楼玉皇阁起义。在梁山广为流传的梅花拳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演练而成。

  民国以来,梁山的不少武术强将受聘到各级国术馆任教。代庙村的常丙章、常丙义被青岛国术馆聘为教习,至今青岛、台湾还有常教习的后传弟子。姜庄续贞为被聘为“汶上县国术馆教习”,并任该国术馆副馆长,至今姜庄现存的石碑上,尚有其记载。

  抗战爆发后,梁山许多武林志士投身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马庙村的马达,自幼习武,有胆有谋,一提马达,敌人就胆颤心惊,成为一位传奇式人物。任寿张县抗日政府四区区长和寿张县县长期间,当地有“不怕马达暴,就怕马达笑”的谚语。1943年,伪寿张县长李永勤派人抄了马达的家,绑架马母。马达当天将李母绑到黄河北,李立即将马母送回。

  梅花拳演变史

  梅花拳是在梁山传播又快又广、门徒众多的拳种之一。

  梅花拳古称梅拳,也叫梅花桩。公元前479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近3000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经几次大的变动,“天下梅花是一家”的根本没有变,“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没有改变,至今仍保持着它的原貌,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独创小架梅花拳。嘉庆年间,梅花拳第十代师祖王法胜,尊师训至梁山马振杨村,立坛场传梅花拳文武大法,授技于王大才、王大年、王大武等王氏族人,从此声名远播。

  盛时,梁山附近村村设有“艺学”,习武活动常年不断。抗战时,梅花拳师张大建担任冯玉祥的保卫。

  梅花拳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十七世传人杨培考精通“文、武、医”三宝,先后在潍坊、阳谷、聊城、梁山等地,协助当地梅拳弟子建立梅花武医诊所,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病,并在梁山成立“579”研究小组,整理“文、武、医”三宝。

  梅花拳至今已在梁山传承了11代,成为门徒众多的一大拳种。

  梁山功夫现状:

  “家家插柳,户户打拳”

  去年9月18-19日,中国(梁山)梅花拳第三届演武大会在梁山县举行。共有来自梁山及周边县市70支代表队的800余名梅花拳习练者参加了比赛,其中大部分是民间武术爱好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四大门派”邀请赛就在梁山举办,少林、武当、峨眉、梁山四大发祥地的武术精英,会聚梁山,这在中华武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梁山周围的习武风气至今绵延不绝,有“家家插柳,户户打拳”之说。梁山县体育局副局长、武术协会副主席蒋先坤说:“不能说人人都是高手,但梁山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打两套拳,全县700多个村,村村都练武术,现在经常练武的人,全县至少有20多万。”

  练武风气最盛的有两个村,一个是杨营镇的大侯村,一个是董相白村。在大侯村,村小学的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统一组织练武术,相关费用村里出;这个村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会武术的人在村里根本没有威望,也不会被村民选进村委会班子。

  董相白村则更有意思,这个村的小伙子搞对象,必须找会武术的姑娘;村里出嫁的姑娘春节带着孩子回娘家拜年,长辈们也都会说,让小外甥(外甥女)打两套拳看看,如果孩子不会打拳,这个拜年活动会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