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儿庄:改变历史的漕帮
要考证曾经的山东武林,台儿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台儿庄,了解“武术之乡”台儿庄的武术现状,探索台儿庄关于镖局、武术的历史脉络以及与运河的关系。
运河上漂来的“武术之乡”
现状的台儿庄留给多数人的印象是那场中日大战,而这座古城的另一面——“武术之乡”却较少被展示给世人。
2012年4月29日至5月1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了首届中国功夫文化节。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门派聚首台儿庄古城,以武论道,现场展示了少林棍、太极拳、拂尘、峨眉桩、二指禅、飞针穿玻璃、头劈钢板、硬气功等神功绝技,重现华山论剑的英雄场面……
这场“华山论剑”是“武术之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现在台儿庄全区习武爱好者达到10万人,体育人口由原来的31%提高到现在的40%。民间流传有查拳、六家式、弹腿、洪拳、炮拳等拳术,其中十路查拳、三路腿拳、十趟弹腿为回族所独有。
台儿庄武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的台儿庄有驻军;而是城乡镖局众多;三是回民好武,而上述的一切均是大运河带来的。
在台儿庄,回族武术独树一帜。人们习惯上把回族常习的武艺划为“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眉并列为中华武术四大流派之一。
约在清朝咸丰年间,由甘肃派来台儿庄清真寺的阿訇姓杜,其女儿武艺超群,拳术、剑、棍均高人一筹。她将一套棍法传授给了金五,不久杜阿訇调回甘肃,因为当时未问及杜女传授的这套棍法的名称,遂呼之为杜女棍。金五因体健敏捷,武功高超,曾与一大北猴玩斗,却把这只壮猴气累而死,得名“金狮猴”。
后在清真寺设武场授徒,回族青年李兆祥、沙景洪、蒋学信、文凤林、马绕九,汉族青年谢玉田等跟他学武,后又师传徒,徒再传徒,从而形成了台儿庄回族武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末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台儿庄回族武术得以普及和发扬光大。在沙景洪、李兆祥帮助下,由刘绍安、马绕九在台儿庄北关老三官庙后院建国术馆,沙景洪为馆长,李兆祥为顾问,马绕九、刘绍安为教练,义务办学。每天晚上坚持训练,风雨无阻,遇到雨雪天气,到第二练武场(5间玉皇阁楼)里练习,习武气氛日渐浓厚,参加习武者达50余人。
北关国术馆建馆10余年,学员刻苦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魏凤鸣、魏凤歧、魏凤山兄弟三人有“魏氏三杰”之称。另有马振国、刘湘武、蒋之芬、李锡铭、马彭苓、马家珍、张振寰等10多人。其中最出色的有魏凤歧、马振国和刘湘武(刘绍安之子),均被选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参加第四期学习,结业后考入中央体育专科学校武术师范继续深造。台儿庄回族武术人才辈出,留下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台儿庄回族武术高手沙景洪和李兆祥等人,谨遵师命,练好武艺,行侠仗义,扶弱济困,除暴安良。有一次,台儿庄老粮食摊子唱戏,老五营于班长带了几个兵去看戏,他们有意在人群中东撞西冲,挡住别人看戏。看戏人稍有不满,便拳打脚踢。这时,沙景洪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出面劝阻。他们不但不听,还在发狂。一怒之下,沙景洪把摆摊的十几根槐木扁担咔咔折断,这伙兵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另有一次,一个土豪在台儿庄柴火市上买木柴,与卖柴者争执柴价。他依仗人多势众,恼羞成怒,拿起扁担狠狠地向卖柴人头上砸去,眼看扁担就要落到卖柴人头上,说时迟,那时快,在场的李兆祥一伸胳臂去挡扁担。就听咔嚓一声,人们以为李兆祥的胳臂被打断了,为之叹息。可是定眼一看,这条崭新的扁担被生生折成两段,围观者叫起好来。从此,李兆祥赢得了“铁胳膊”的美名。
漕帮浮世绘:运河衰败的产物
大运河带来了武术,而习武之人组成了漕帮,这是一个曾经改变中国利益划分格局的潜规则制定者。
自从2011年4月枣庄市体育局接到漕帮镖局博物馆的布展工作任务之后,赵宇浩就开始忙碌起来,他寻尽一切渠道去了解该命题的方方面面。经过一年多的接触,这位体育局的干部几乎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由枣庄市体育局承担布展任务的漕帮镖局博物馆,旨在通过挖掘、汇聚、重构运河文化景观,融运河镖局、漕帮会社文化于一体,全面展示京杭大运河帮会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展示水上镖局的起源、发展、组织特征及分布,镖船、镖器、镖局的行规和暗语、水镖的运行秘密;展示枣庄民间传统武术一个侧面,再现台儿庄古城商业贸易的繁荣。”赵宇浩对记者说。
赵宇浩和同事的任务就是挖掘枣庄当地漕帮人物、枣庄本土镖局历史和本地传统武术流派。他们先后到上海档案馆、南通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运河博物馆、漕运博物馆等搜集文物资料,并通过学术界专家从台湾收集到了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
“我们在台儿庄、峄城、滕州等区(市)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走访了两位漕帮健在的耄耋老人,以及台儿庄谢家镖局、滕县冯家镖局的后人和枣庄传统武术流派的传人;探望了枣庄籍上海青帮(漕帮)领袖张锦湖生活在上海的后人,拜访了上海、江苏多位我国秘密会社学术界前沿专家和张锦湖研究专家。对枣庄的漕帮文化、镖局文化、武术文化理出了基本脉络。”
漕帮因漕运而来,一直处于半灰色的尴尬地位。在雍正初年取得合法地位,在取得合法地位后迅速发展壮大,改组后又转入地下。在乾隆年间势力已经可以让北京无可奈何,其间甚至出现了“乾隆入帮”的传说。
漕帮就是之后的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雍正四年由翁岩、钱坚及潘清三人所创。徒众昔皆以运粮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漕帮在枣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涌现了“礼”字辈漕帮总舵主马凤山,“大”字辈国民党陆军上将张锦湖等风云人物。
到了清末,随着海运的兴起,运河漕运的数量下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完全停止,青帮大部弃水登陆,向上海和运河沿线及其他地区发展。
运河沿线城乡是青帮居留和活动的集中地区。进入民国后,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的不断变化,那些离开漕运而缺乏现代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青帮成员,为了谋生和发财,便利用青帮组织上的严密性和重义气的帮风,从事贩卖毒品、贩卖人口等非法冒险勾当,并与各地流氓合伙开设赌场、妓院及公共娱乐场所,划地称霸,欺压百姓,成为社会上一股恶势力。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等,就是在上海和江南运河沿线从事这些罪恶活动的青帮“大亨”。
打擂台:六个人的“运河”武林
“我们在挖掘的过程中,找出了与台儿庄这段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的6位重要历史人物。”赵宇浩说,“这六位人物在漕帮、镖局和武术文化展陈方面承载了不同功能,串起了自晚清以来的几乎每一历史阶段发生在枣庄的历史事件,而且,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无一不是彰显英雄土地的深厚底蕴、淳朴民风和民族大义。”
赵宇浩提到的这六人分别是:马凤山、张锦湖、金五、马永贞、谢玉田和魏凤岐。
据了解,马凤山出自漕帮礼字班,是杭三帮领船和滕县、峄县义和团首领,曾是台儿庄营参将署五品衔拳术教授。他成立了台儿庄锦源公镖局,组织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
另一位镖局创办者则为谢玉田,他年轻时拜金狮猴子镇西侠金五为师,在清真寺(北大寺)学习大洪拳、奎手、擒拿、弹腿,习武15年,善使大刀和虎头钩。1909年,马凤山去世,台儿庄锦源公镖局解散,谢玉田组织一帮武师,办起谢家镖局。
1913年,55岁的谢玉田曾在上海与四川大力士汪振海(汪得汉)打擂,夺得三杆锦标旗而归。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儿庄后举行了一次运动会。看到一个日本兵被摔倒在地,路过比赛现场谢玉田哈哈大笑。失败的日本兵恼羞成怒,要和80多岁的谢玉田比试。谢玉田没有推辞,施展功夫接连打败两个日本兵。
谢玉田之后将回民武术推向更高层次的是他的弟子魏凤岐,他曾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习武三年,改革开放后广招弟子。魏凤歧先后收徒200余人,现工作在各行各业。同时他于1995年在清真寺内招收100多名儿童习武,有力地推动了回族武术传播与发展。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