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婚内前妻”——从波伏娃们的情爱文明
拥有了婚姻并不一定就能占有爱情。蒋雯丽、徐帆们的丈夫整日花边新闻迭起,婚姻不过是各自维持;王石等地产大鳄,在离婚前老婆早就形同“前妻”。和陈可辛爱情长跑17年的吴君如虽育有一女却始终没有一纸婚书。
在这个时代,我们即使拥有婚姻的名分和身份也未必有婚姻的事实。在这个时代的戏剧性之中,人人都可在心灵上保持单身。当家庭没有了法律婚姻的束缚,反而得到了最纯粹的婚姻果实。从波伏娃到吴君如,女人们创立出了“老婆”之外的第二种爱情身份。
海狸们的“理想国”:
女性不是只能成为妻子和母亲
2008年,当卡拉·布吕尼首次以第一夫人身份访英之前的1月,法国《新观察家》封二登出了一幅裸照,裸照的主角正是女权主义的奠基人西蒙娜·德·波伏娃。
这个100年前的“摩登女人”:乌发碧眼,有着猫一样的眼神,烟抽得凶,经常喝醉,然后泪流满面。她衣着时髦,举止优雅,是当时圈里最著名的女人。永远处于绯闻中心,却没有丝毫婚姻的精神负担。
这张引起轩然大波的照片拍摄于1949年,正是中国女人开始名正言顺地撑起半边天的这一年,波伏娃从自身的感情思考发轫,写出了著名的——某种程度上伟大的《第二性》。
“波伏娃不是因为选择了萨特而成为了波伏娃;相反,她正是因为成为了波伏娃,所以选择了萨特”。她在书中言传身教地告诉其后的女子:“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惟有自己,可以选择自己。
波伏娃的外号叫做海狸,人如其名。一份很长的情人名单,却从来也不属于一个男人。她拥有众多的情人,可是终其一生,这个少女时代因为嫁妆菲薄而被表兄抛弃的女人,始终赌气似的自己赚钱讨生活,从未在经济或是精神方面依赖过任何一个男人。
就波伏娃而言,她用终身未婚,终身未孕证明了“女性不是只能成为妻子和母亲”。只要有“自我”在,那么,一切“应该”都可以不在。
更可贵的是,波伏娃不似后继之女权主义者,说起男人好似主妇言及蟑螂。她明白男女平等不等于仇视男人,女权主义不等于性罢工,要为自己争取权利,更要让自己享受爱情。
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的乔治·桑则是另一个传奇:终日周旋于众多的追随者之间。当有人批评这个矮小(1.54米高)、放荡的女人不该同时有四个情人时,她竟然回答说,一个像她这样感情丰富的女性,同时有四个情人并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开宣称:“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诗人缪塞、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学家福楼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马和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罗瓦等等与她来往甚密,甚至包括拿破仑的小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亲王。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她庞大的情人队伍中的一员。
Coco Chanel说,时髦不是一件衣服,它浮在空气里,飘荡在风中。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个性气场。所谓的时髦入骨,是如波伏娃——以及众多如她的女性一样,身处时代杂音之中,却旁若无人地建构了时代之先的自我。针对波伏娃的《第二性》作家埃里克·泽穆尔推出了轰动法国的《第一性》,书里写道:“女性不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理想。”
吴君如的不婚选项:
老婆不是天生的
陈可辛与吴君如爱情长跑17年,育有1女,却一直没用注册结婚。谈起婚姻,吴君如最近在《锵锵三人行》中潇洒自如的说:“他的财物都在我手里,我比他有钱,我怕什么,为什么要跟他结婚。”婚书和契约是吴君如和陈可辛都不认可相信的形式,爱情才能真正维系男女关系,而爱情的维系大多是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从海伦·布朗的《性和单身女孩》到后来的《欲望都市》,都在教导女性如何享受单身生活,“女结婚员”不过是张爱玲笔下的久远职业。强势如吴君如、巩俐,似乎无人能成为她们的“真命天子”,她们分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典范——爱情与两性间的“反动派”。
“工作、生活,我都有能力去选择,感觉特别有嚼头,一纸婚书不重要。”吴君如说。女性主义,绝对不是像男人那样生活,而是将女人最本质最有魅力的一面彻底自由呈现,人妻如何完成“犀利”?海明威的前妻海德丽以一语总结:“当年那只身步下火车,迎向未知的女孩,何其有幸,曾与海明威度过黄金岁月。如今她一无所求。”
“除了授精,你嫁的这个男人还有什么用?”越来越大女人吴君如,无论是从生活作风还是电影语言,无时无刻的不传递着自己的“男人无用论”。没钱活不下去,没男人可不影响肠道蠕动肝脏造血——女人在婚姻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进行个人身份表述的领域。
男友和钱一样多的章子怡,显然5年前这个在停车场内与霍启山用拥吻昭告恋情的青涩稚鸟,与富豪男友VIVI分手之后已经被打磨到玉琢雪雕似的剔透玲珑,淡定从容的告诉大家“我喜欢不婚的身份”,的确,一不靠男人养活、二不急着相夫教子,放着大把的金钱与俯首皆是的追求者,没有婚姻岂不更自由自在?
从逻辑上说,每个中国人都只有单身或非单身两者选择;但从心灵来说,爱情的独孤求败者、伪单身者、亚婚姻者甚至幸福家庭拥有者,皆可保有“单身的心态”。
据《新周刊》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更多已经结婚的人存在“单身心态”: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伪单身、亚婚姻、试离婚……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拥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单身者。不妨认为,他们也是爱情的投机主义者。
人人都是心灵上的单身
企图支配身体的自由意志,总是被权力、法律乃至道德束缚着,绳子永远都在,从未解开。被三从四德绑架的前妻,被物质主义绑架的前妻数不胜数。
电视剧《人到中年》剧情真实的反映了各种“婚姻污点”,争吵、猜忌、相互攻击,妻子唠唠叨叨,丈夫窝囊无能。实质上是整个当代社会婚恋形态的浓缩:“每天晚上9点钟,这位充满活力的先生已经睡在床上,鼾声阵阵了。而我就只有一个人收看电视节目《绝望的主妇》。”N年前,当前美国第一夫人劳拉曾经在公众场合调侃“我就是一个绝望的家庭主妇”的“亚婚姻”状况。
如今坊间盛传,就连爱情长跑长达20年终成眷属的刘嘉玲和梁朝伟,如今也因为“女强男弱”的问题,矛盾不可调和,两人已经分居,并各有所爱。
82岁的默多克与邓文迪破裂了;60岁的普京与夫人柳德米拉因为聚少离多离婚;51岁的奥巴马被妻子赶出卧室睡沙发。有人想尝鲜,有人想保鲜,男女在两性关系里的诉求完全背道而驰。平淡爱情总是比艰难爱情更考验人。曼德拉在狱中思念妻子温妮,写信说:“婚姻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互相爱恋,而且在于相互间的永恒的支持。这种支持是摧不垮的,即使在危险关头也始终如一。”但是出狱后两人却闹矛盾离婚了。
人人都是心灵上的单身,人人在心灵上都渴望单身。婚姻存在风险,胆小慎入;中国人显然已经提高了抗灾能力——失足跨进了婚姻的门,那就精神上消灭那个人。
■观点
前妻不需要理由,
需要独立和自由
□吴越
“婚姻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争夺话语权、经济权和掌控权的战争。”——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当争夺失衡,问题就来了。
80后闪婚、闪离现象已普遍存在,父辈的婚姻也亮起红灯。“现在孩子可以自立了,家庭责任已经完成,不再彼此凑合了。”年逾50的中年人叹道:“结婚20年,没有爱情的婚姻依然味同嚼蜡!”1980年,离婚率是千分之0.7,而今早已翻了不知多少倍。
“在结婚时,男人对爱情是不寄太大希望的。姑且有个完整的家庭,能够顺利地养儿育女、平平安安地生活就够令人心满意足了。男人们永远难以理解女人们那种以‘看不出与你共同生活下去的意义’为借口而打算离婚的冷漠态度。”作家渡边淳一在小说《男人这东西》中写道。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过去式,而今,男女社会关系的转变为前妻们提供了新的“养料”。
传统的婚姻模式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加上“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的观念和大杂院式的群众监督,外在纽带对婚姻的稳固起着巨大作用。如今,男人有小金库,女人有私房钱,谁也不再离不开谁。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血缘维系婚姻的纽带也脆弱了。现代婚姻只能靠情感、心理、文化等内在纽带来凝聚,不行到时再“跳槽、换届、优化组合”。
芭芭拉·怀特在《离婚文化》一书中分析:离婚是寻找一种更自由、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人们接受离婚,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合法部分。这种思想试图将离婚归入社会问题,与当代婚姻制度相结合,并且树立其重要性,认为离婚是保护婚姻本身的“安全阀”。
恩格斯说,任何维系“死亡婚姻”的做法都是有悖人性的不道德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社会越进步、开放、民主,给予前妻的宽容就越多。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