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为什么变得这么难?
20年前,我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率仅为3%,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而如今,全国平均每8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不孕不育率攀升到12.5%-15%,接近发达国家15%-20%的比率。
和祖辈的生活相比,结婚年龄推迟、生存危机加大、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污染……结婚生子早已丧失了生理学上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不孕不育是这个时代的附属品。
流产:不孕不育的“帮凶”
“请你不要把这个写到病历上,”在济南青华不孕不育医院的诊室里,25岁的魏飞(化名)对主治医师何天贻苦苦哀求,“不然我和丈夫后半生就不得安宁了”。
在何天贻的记忆中,同样的一幕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每到这时,她会顺水推舟在病历上把“流产史”隐去,写上“妇科炎症”等可以理解的病史。
如果时光倒流五年,魏飞的选择绝对会有天壤之别。当媒体到处都充斥着“无痛人流,先进技术人流”等等广告时,魏飞不知道,一些医院为了赚钱,大量做这种宣传,让少不更事的她以为流产是小事一桩,对身体没什么损害。
于是年少无知的魏飞和前男友把这些医院作为救命稻草,做了他们那个年纪“最快意人生的事”。
她不知道的是,无论感觉上痛不痛苦,流产对人体都是极大的伤害,而且有可能一次流产导致终生不孕或终生留患。
但是就是这一次小概率事件,让她碰上了。
魏飞和她现在的丈夫婚后两年无法生育子女,当她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被告知:因为那次不彻底的流产手术,魏飞的输卵管发生堵塞。
此后的时间对于魏飞就是煎熬。通水术、造影术、刺卵术等等,凡是能做的,魏飞一个也没落下。通水术中,巨大的疼痛使得魏飞小手指因用力抓扯床边而骨裂;刺卵术中,大针刺穿子宫的疼痛让她始终难忘;而造影术中注入冰凉的碘油后的翻搅更是让她痛不欲生。魏飞感叹,身体上经受的疼痛已经不算什么了,单是这么几年来,日日夜夜的心理煎熬,无数次的失望和灰心,就足以让人泪满衣衫了,还得对自己以往的流产历史的泄露担惊受怕。
即使这样,社会开放的大潮还是使很多青少年早早的走上了这条路。“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是某些医院妇科最忙的时候,很多学生模样的人走上手术台进行人流手术,”何天贻感叹说,“其实她们都在为以后十年埋下定时炸弹。”
“现代人对性的观念更为开放。婚前性行为越来越普遍,可许多女孩子却没有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怀孕后,只知道药物流产的便捷,却不知道药物流产的危害。于是,由于流产而导致输卵管堵塞等继发性不孕不育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资料显示,女性在多次人流后,继发性不孕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其中输卵管不孕的发生率高达61.60%。反复流产刮宫不仅可能导致子宫壁过薄,还可能导致习惯性流产,这都是不孕不育增长的因素。
“婚前要检点,尽量不要流产,除非孩子有缺陷等不得已的原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主任邓晓惠告诉本刊记者。
是谁杀死了精子和卵子?
本刊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门诊大厅内看到,前来进行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导医挂号处、检验科、B超室、输液室、治疗室门前人来人往,几乎挤满了二楼的诊疗大厅。
据了解,在候诊的患者队伍中,80%以上的患者有过求医经历,且多数患者都已是多年不孕不育。其中前来就诊的患者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各地以及其他省份,如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工作人员给本刊记者展示手里的病历,这样的病历档案封存了厚厚一叠,而这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每一个生育困难家庭,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当人类走到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科技炫目的今天,关乎人类繁衍的两大关键——精子与卵子,却从未面对如此艰难而尴尬的境地。想要生个健康宝宝,对许多人而言,并不容易。
不孕不育的快速增长是由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造成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那些自然法则中的“不幸者”,在中国当代社会,工作压力导致的亚健康、环境恶化、高龄怀孕、人为流产增加等原因制造的生育困难群体,也在逐步壮大。
北京同济医院男性不育专家李翠英从事男性不育症研究医疗工作多年,她一直着重关注男性精子数量。到2006年,她发现男性精子数量平均下降了22%。
“影响精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激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化肥、农药与环境激素的影响,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对生殖的影响,包括高温对生精的影响,吸烟导致精液质量下降,酗酒对生殖健康的影响,甚至微波辐射、放射线对生精细胞的影响等。另外例如化学治疗、精索静脉曲张、隐睾与鞘膜积液与生精障碍,某些金属元素、微生物感染对生殖健康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而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于女性生育同样危险。
“很多因事业想一再推迟结婚、生育的职业女性,一旦错过生育最佳年龄(25岁-30岁),女性就将面临卵子老化、排卵率降低、不易受孕等情况。超过35岁再生育,高龄产妇婴儿畸形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何天贻说。
据了解,在双重作用下,在前往就诊的不孕不育症患者里,有10%左右是男女双方均未发现明显不孕原因。
当独生子家庭遭遇不孕不育
和那些因为疾病、生活压力导致的生育力丧失不同,还有一群无法生育的人群不该被忽视——由于特殊国情而造成的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特有的伤痛。如何让失独家庭有一个幸福安定的晚年,近年来一直是何天贻思考的问题,而她的团队曾经让一位51岁的绝经妇女再度怀孕,并顺利诞生一名男婴。
48岁那年,日照人申华荣失去了自己的独子,25岁的儿子随渔船出海遇海上事故,死亡3人,其中就包括她的儿子。
怀着晚年丧子之痛,申华荣想在知天命之年再生一个儿子,她发疯似地去北京大医院做试管婴儿、吃大量鹿胎膏……均失败而归。
事过境迁,医院工作人员仍然对当年老妇执着的一幕记忆深刻。
“她待在医院大厅内就是不走,我们开始都不抱什么希望,她不认命,就在医院等着,甚至坐在那里纳鞋底。”被感动的医院专家韩秀华为她做了cook导丝手术。
结果丧子三年之后,申华荣时隔28年,又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申华荣这样幸运。
据了解,截至2012年5月9日,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这个数字还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失独者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让整个社会难以回避他们的痛苦。而他们大多数都步入老年,即使想法颇多,但实际上早已失去生育能力。
三十年前,浩浩荡荡的计划生育开始普及,“只生一个好”所引发的另一面同样引人深思。
“近几年有些农村地区放开了二胎,但是由于前几年采取的带环等避孕措施和强制流产,使得很多农村妇女失去了生育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本刊记者说,他曾对来济南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做过调查,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而这其中由于计划生育等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孕不育不在少数。
■相关链接
从北欧到俄罗斯,
如何应对人口减少
北欧:奶爸遍地走
有一个笑话:为什么北欧的人口生育低?原因就是晚上睡觉时间太少了,根本不够用。
跟外界普遍认为的不同,瑞典人不仅喜欢要小孩,一般家庭都平均有两到三个小孩。即使当初没有要孩子的计划,但是不小心受孕了,绝大部分会选择生下来,很少有人去流产。
养儿防老的观念是不存在的,老人们很少把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年轻的夫妻也从不幻想在跑步机上身轻如燕的父母过来帮带一把手。通常都是一个人照常工作,一个人负责家庭料理。一尘不变的瑞典人也有变通的时候,选择收入较低的那位驻家。所以,你会看到帅哥或者型男推着婴儿车优哉游哉,在沙池边和其他妈妈交流育儿经验。
俄罗斯:“英雄母亲”归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人口负增长的困境,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俄罗斯女性堕胎的人数大幅上升,使俄罗斯人口减少的问题雪上加霜。为了让国民多生孩子,俄罗斯政府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
俄罗斯自去年初起恢复苏联时期向生育多子女的妇女授予“英雄母亲”称号的做法,不过改为向父母双方都颁发“光荣父母勋章”。
除了精神奖励外,俄罗斯政府更是给出了令人心动的物质奖励。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凡是生育二胎以上的孕妇,每生一胎便可获得相当于5000英镑的奖励,这对每月平均工资仅150英镑的俄罗斯百姓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日本:人多也要继续生
日本相对中国而言可算得是弹丸之国了,但他们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从未嫌人多反而为了能够保持长盛不衰鼓励国民生育,其目的是为了人才、为了财富、为了保卫国土及周边海疆安全需要。
日本政府提议给新生育家庭每月发放补贴,每年总计发放3300美元左右,直至孩子年满15周岁。其他鼓励措施还包括学费减免以及其他意在提高生育吸引力的措施。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