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花钱的境界:本土女企业家三人谈

2012-11-17 12:30 未知/ 由卫娟 /

 

  山东婴贝儿健康咨询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刘长燕:

  财富是女人一生的尊严,不是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刘长燕的博客“关于我”中,记者发现了这样的表达:财富是女人一生的尊严。这种感悟,应该是来源于贫困的童年。刘长燕姊妹四人,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多年以后,刘长燕还在博客中感慨:老爸很会过日子,年轻的时候,老妈想从老爸手中要点钱可难了。所以每次她给老妈钱的时候,都是老妈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财务可以自由了。

  财务的自由与人的尊严有关,无论男女。

  就是这样的驱动,从济南体工队退役后,她一时没找到工作,就干脆在母校门口夜市上摆摊。这种驱动,也促使她在济南医药界做得“有头有脸”后,2005年又引进亚洲最大的培训企业——聚成企业管理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从2007年8月8日第一家婴贝儿购物广场开业到5年后婴贝儿连锁店开到60家、会员15万,她经历过一天赔一万,经历过新店半夜店门被泼了脏东西,经历过货源中断被诬陷假货。她的财富来得阳光,也来得艰难。

  但是从创业初期,刘长燕就没有把财富看得很重。在事业做得风起云涌时,她在2007年捐助了青海“聚成长燕希望小学”,在2009年被评为山东慈善人物,2010年给平度刚出生6天就失去母亲的三胞胎捐赠0-3岁的生活用品。2012年又送了100双鞋子到孤儿院,并捐赠10台电脑给贫困小学。 连续举办了几届的“闲置玩具总动员”、“百家衣千家爱”慈善公益活动。最让人意外的是,她在2010年填了一份器官捐献申请,同时将自己的眼角膜也一并捐献,在脊髓捐赠库的名单上也会找到她的名字。现在的她正在紧张地着手希望能够申请创建一个基金会,可以将更多的爱汇集并且传递出去,从今年开始把自己50%的讲课酬劳捐进这个账户。

  朋友说她:长燕,你以现在的社会地位,还不应该全身都是奢侈品啊。长燕不讳言自己也承认那些时尚大牌的质感和历史确实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但是她至今所有的奢侈品,包括动辄几万LV和GUCCI包包,都是老公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她对奢侈品喜欢但不沉迷,态度很鲜明:我不需要奢侈品来证明自己,我自己就是奢侈品。她更看重的是做事情和提升自己。在她看来,财富本身是工具,无所谓好坏,但在不同的灵魂支配下,会有完全不同的能量。

  前一阶段有调查显示山东人工资水平排名靠后,但幸福感排名却比较靠前。她觉得,自己就是典型的山东人,把幸福看得比财富更重要,把内心的喜悦看得比外在的成败更重要。

  济南创智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鑫

  财富把主人变成奴隶,也把奴隶变成主人

  □本刊记者 张霞

  如同《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所言:“金钱就是力量”。崔鑫赚钱的能力始于花钱的能力。“一开始去创业是因为向往美好的物质,总喜欢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2003年,手头只有四万块积蓄的媒体记者崔鑫利用自己培育的社会圈子,出炉了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档建设类专题节目《建设前沿》。第一桶金,崔鑫赚了十几万,立刻买了20万的车;当她赚到20万,又买了60万的房……

  26岁后,崔鑫猛然惊醒,自己要成为财富的使用者而非被财富占有。

  集文化与投资一体的古董、书画、玉器成为她“砸钱”的方式,一款浑然天成又可传世的玉镯、一幅名人字画、一张明代黄花梨座椅都让她一掷千金。“是否张弛有度的处理财务,实际上帮你呈现出来的生活质量和自由度是非常不一样的。”此时,消费金钱在崔鑫手里变成既能提升生活品质又能保值理财的手段。

  30岁以后做了母亲的崔鑫逐渐开始思量生命的母题。所罗门说:“在富人的想像中,财富有如一座坚城”。但是,对有些富人来说,这座可能监禁了生命和灵魂的财富坚城,却被打破了。游历遍世界的崔鑫为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逸夫楼”打动,为比尔盖茨等美国富人将财富积累到一个巅峰却全部散去的态度吸引。培根在《论财富》中说,“对于财富我叫不出更好的名字来,只能把它叫做‘德能的行李’。” 崔鑫逐渐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反映人类美德的、体现救世愿望的财富态度,才是一种新的财富伦理,财富的最终意义不是成为货币符号而是自我实现。最终,崔鑫决定把目光投向与生命有关的产业。

  建一所集医疗、养老、慈善于一体的老年公寓成为崔鑫的下一个目标。

  “目前还需要融资“,崔鑫说“创业十年下来,逐渐意识到金钱本身无所谓善恶属性,获得财富后的处置方式,和财富的最终归宿、用途,无疑是要经过人类道德标准的衡量和裁决的。也就是说,有最高贵的财富,也有低劣的财富。所有花钱是一种艺术。”

  崔鑫告诉本刊记者:“花钱的艺术本身是法无定法的,艺术本身是心灵,然后感知。拥有财富的最终意义是尊严和体面,这并非要最多的财富才能实现,而在于使用金钱的艺术。”

  正和茶语总经理郑海萍:

  钱是马达,我是车手

  有个段子,说目前流传的新“四大俗”是“学琴学古琴,开店开会馆,喝茶喝普洱,学佛修密宗。”郑海萍呵呵笑着解嘲说只占了前三,而且茶是她的看家老本行,不能算。

  倒也是。能把茶做好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纯正走市场路线的商人;一种是真正爱茶懂茶的人,根据经验和爱好,把事业做得相对小众却高端。郑海萍自然属于后者。自小对“经济基础”没有特别概念的她几乎不为钱操心,被问及“财富观”,解释说自己不是特别会挣钱会积累财富的人,但“若说花钱,我还是可以讲讲的”。

  也许因为是在同一世界观和审美的系统里,喝茶的人,无一不对中国传统书画、周易或中医等有兴趣。“我们这一代中,父母没有给我讲过很多传统的东西,但在你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发觉自己内心是多么渴求。”

  当财富积累到某个数值,郑海萍开始思索另一种花钱方式,梦寐思服的传统文化便成为她的着手点。

  “古人将烹茶、插花、焚香与挂画并列为四艺,每次听到都羡慕得紧,索性开始学习。”一入行,才发现“水很深”:插花看着简单,但三支紫罗兰摆弄一下午也没达到美学要求;香道更是,与《甄嬛传》里的檀香沉香麝香都打了照面,教材是繁体古文。今年重阳,郑海萍按古方做香,夜半时分,以炼蜜做黏合,手工将各种香料制成香球,封入瓷坛、埋进土里,七七四十九天后方能取用。原料当然也很“烧钱”:主料沉香,一万元一克,制作时手一抖就可能浪费千元。

  索罗斯说:“如果我只是为了变得更加富有而死去,我将是失败者。而最差的投资就是持有现金。”郑海萍就是这么想,她总觉得钱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载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但是它不能取代你作为司机的位子。”

  所以,郑海萍用旧手机,但用很贵的沉香,心里偶尔也惦记上百万元的名琴,尽管她刚刚开始接触这种古雅的技艺。“总希望能够从‘茶语’延伸开来,把香道、插花等传统的东西糅合到统一语境中,能够为自己,也为别人提供机会,体验并参与到这种‘雅生活’里,毕竟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