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失忆与尊严——“痴呆”之困
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老年节。当前,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并不太熟悉的名词,被越来越多地提起。
我们每天都会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寻找走失老人的寻人启事和帖子,他们中有很多人忘了自己的家在哪儿,因为“他们”都得了同一种病。
而他们即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美国总统里根,失去了引以为豪的演讲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光纤之父高锟,不见了他的发明和所有研究成果; 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丧失了她的智慧和自信。这个病叫做“阿尔茨海默病”,它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老年痴呆症”。
中国目前有一千万已经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递增,并且只能通过药物缓解大脑萎缩,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办法。
时光在这些老人身边加速流走。
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在加速减退,生命力慢慢地从老人身上流失。据统计,痴呆老人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而这种期限正在变得更短。
在中国,平均每名病人的治病成本约为112万元。根据国际老年痴呆症协会中国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而将近一半的照料者后来也引发了功能性紊乱及其他相关疾病,“最后不但病人自己垮了,也可能把整个家庭拖垮。”
今年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央视“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大型新闻公益行动策划人杨继红从父亲的经历中,深刻体验到了什么叫生离死别。
“我们很多人经历的是死别,就是家里的祖辈,老去的同事,师长,他们死去了,那叫死别。老年痴呆症最残忍的一点是‘生离’,他依然有生命的时候,他的理性和情感却退潮般一点点远离家人。”
有调查显示,25%的该症状患者会因羞耻感隐瞒病情,40%表示在生活中遭到排斥。今年9月,多家媒体呼吁消除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10月10日,卫生部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国内已有专业机构启动了申请更名工作。
美国有300多家老年痴呆症中心,为各地老年人提供诊断,治疗,康复和日常护理等综合服务。中国这样的机构目前连一家都没有。“我国目前连老年痴呆症统一的诊断标准都没有。”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说。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公开自己罹患老年痴呆症后的十年间,借助媒体,让全世界的人“目睹”了他病情发展的全过程。正是里根和夫人南希与疾病斗争的巨大勇气,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里根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引起了全世界对这种疾病的关注。
给予失智老人的爱,需要社会各方面最真切的关怀。这种关怀可以是多建养老机构,多设专业护理院,为失智的老人们提供“小家”之外的“大家”,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康复机构﹔这种关怀也可以是发起简单的关爱活动,哪怕是从最细微处入手,比如为带有歧视性的“痴呆”正名﹔这种关怀更需要政府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乃至医疗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小家在为患病老人治疗的过程中不陷入经济的困境。
当个体家庭、媒体、国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承担起对老人的责任时,失智老人才有可能有尊严地走过生命的终点。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