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地震现场的人性、道德与尊严

2013-04-28 09:20 未知/ 吴永强 /

  我们深入雅安地震现场,捕捉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光环。我们并非用简单的道德评判来应对灾难面前的人世百态,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瞬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理性对待别人的生存和尊严,与理性对待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样重要。我们需要爱护的,是我们共同的人生信念、价值导向。

  “拯救故乡”运动

  地震之后,雅安掀起了一股“拯救故乡”运动。

  4月20日傍晚6点,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的杨归香被送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76岁的她脚部骨折,胸部背部均有严重创伤,脸上也有擦伤。

  地震时,她被房梁压在大门口,塌下的砖头把她整个人埋在砖堆和房梁中。“不到两分钟3间房就全垮了。”在杨归香几乎绝望时,13岁的曾孙骆林海已带着12岁的妹妹蒋青梅(随母姓)脱险,正在废墟中找她。杨归香赶紧呼唤曾孙,刚读初一的小海用手开始挖砖,帮助杨归香顺畅呼吸,又喊妹妹去找邻居来帮忙。

  成都土桥附近一家石材城,是芦山老乡在成都人数最多的一个打工点,有300多名芦山人。地震后,老乡们几乎全部返乡参与自救。地震当天,至少有500名芦山人从成都返乡参与自救。

  当故乡遭遇大难,游子义无反顾返乡参与救灾。守卫家园的原始动机促使他们完成了精神的自我皈依。

  “这辈子我都认定这个男人了。”望着头缠纱布的男友吕才文,肖琴哭了。泪水中包含了生死相依的嘱托与信任。

  地震发生时,吕才文用身体护住了女友,他用自己的受伤换来了女友的毫发无损。尽管已是满面鲜血,但望着惊魂未定的肖琴,吕才文说:“别怕啊,有我呢。”

  地震后,80岁的陈得荣对相濡以沫近60年的老伴李启琼说了最后一句话:“你先走,我跟着来。”不久后,老伴停止了呼吸。

  陈得荣为了救压在墙下的老伴被砸伤致骨折,血流不止的他仍在喊儿媳去叫人救妻子。妻子去世后,陈得荣让儿子告诉电话那头泣不成声的孙女:“办好后事好好送她走,就埋在屋外头的坡上。”

  地震中,黄宗敏3层楼的房子被地震夷为平地,10岁的儿子黄肖不幸被埋在废墟中6个小时,被父亲徒手刨出后,“全身都是软的”。

  为了防止使用挖掘机会弄伤废墟里的儿子,黄宗敏决定徒手挖掘,在废墟中,他的双手很快变得血肉模糊,两条腿多处被砖头砸伤,上百个村民也赶来救援。当黄宗敏和村民将最上面一层砖石移走后,废墟里终于传来了儿子的回应:“爸爸,放心,我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呢。”

  “道德”在是非的评判上,本来就在制高点上。失去了这个制高点,国家制度的优劣、善法与恶法的区分等等,都会成为不可能。“范跑跑”事件再次被人提及,放诸到雅安地震的整个现实中,我们依旧不能忽视这种观念的存在。

  灾难当中,道德维度的审视究竟是否必要?一次次灾难中的反省与救赎,是否能带来道德的进步?

  公民意识与灾后重建

  所谓公民意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其他群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和维护。灾难来临,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别人生存的权利,活着的尊严,成为公民心态的集中展现。

  陈莹应该是雅安最走红的“明星”。

  地震发生当日,这位雅安电视台的主持人正在举办婚礼,她来不及换下婚纱,就前往第一线报道,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

  陈莹身后,是一个群体,他们刚刚从废墟里爬出来,就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现场之中。

  芦山县人民医院,三位中年妇女推着一大锅清香米粥,免费发给救护人员和伤者,她们是芦山县城附近的农民,看到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人,总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决定熬点热稀饭给他们送去。米,则是从自家废墟掏出来的。

  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张玉霞开一家小卖店,货架上空空如也。她和家人毫不犹豫地把矿泉水、方便面等食品饮料发给了一同避难的乡亲。平时方便面卖十块,现在三块五,他们还帮人烧水泡面。

  一群出门寻找救援物资的妇女,刚好见到一辆物资车停在门口休息,她们看到车里装满了矿泉水,一位妇女说:“不是发给咱们的,咱们不拿。”忍饥挨饿几小时后,她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矿泉水和食品。

  4月23日早上,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的震后第一课“我爱我家”,在操场上的帐篷学校里开课了。 六年级的杨洋画了一所“未来的家”,那是一所带有机翼,可以一飞冲天的房子,她说:“如果房子可以飞,地震的时候就不会震垮了。”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的补充和调剂,更是精神的恢复常态。只有不丧失对未来的憧憬,家园才会更加富足。

  遇难者名单背后的人性光辉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和细致,部分地震遇难者的名单被曝光,包括他们的姓名、年龄、性别、遇难地点等资料,均有所涉及。遇难者名单被公开,相比汶川大地震而言,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公开遇难者名单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公众要求信息公开的尊重。遇难者名单并非国家机密,公开名单便于核实灾害信息,方便灾区人民找寻遇难亲友,让公众了解灾害的真相,更有利于后期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

  有些逝者名字拼写并不准确。而有的孩子,只有小名和昵称,甚至只是“五星村小孩”这样一个代称:一母亲被救出时,孩子在她怀中;其孩子已去世。

  但至少人们能够知道他们是谁。49岁的邹汉君(女)静静地躺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后面的草坪上。9个小时前她的遗体被挖出来时,邻居们在她怀里看到了她7岁的儿子杨福珍。小男孩奇迹般地没受任何伤。

  地震发生后不久,各大网站的专题报道里,在默默地集中这些逝者名单。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进,加上社会舆论的不断探讨,民众对灾害事故名单的公开信息愈发迫切。而事实上,在近年来部分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名单也不再是忌讳,公开名单虽然没有形成惯例和规定,却已经呈现破冰趋势。同时,亦受到舆论和民众的一致赞赏,认为是政府尊重民意的体现。

  未来纪念地震灾害之时,政府和民众也有可以告慰的对象,不再只是面对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悼念一个个名字后面的故事。

  我们看到了充满温情的关注。不展示太多沾满鲜血的身体,不展现极度绝望的眼神。不需要充满压迫感的刺激,不必要突出残酷、残忍的镜头和图片。

  5年前的汶川,部分媒体记者收获了“为抢新闻不顾灾民感受”的评价,浮躁与煽情,为人诟病。消费苦难和伤痛,绝不是一种关怀的姿态。

  在所有的灾难里,最应该尊重的是人和人性。

  这一次,我们明白,不展示伤口和伤痛,也是我们面对灾难、展示关怀的一种态度。

  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了太多的悲壮,一场灾难再次被媒体赋予了太多的悲情。仿佛这不是一场现实的灾难,更像是虚拟的“秀场”。

  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就有人追问“地震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学会冷静”。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看来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延伸阅读

  地震自救手册

  □李含

  震前预防

  ●定期召开“防震会”,分配防震任务、明确职责,如负责准备急救医药箱;

  ●定期进行防震演练,维持逃生秩序,确定逃生路线、场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惊慌和盲目。

  震中防护

  ●防护原则:就近躲避,因地因时制宜

  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地震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

  震后自救与他救

  自救:

  ●要保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如闻到煤气、毒气,用湿布掩口鼻;

  ●避开身体上方易倒塌物;

  ●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稳定生存空间,防余震发生。保存体力,利用周围物体碰撞发声,向外呼救,切忌大声哭喊;

  ●维持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尿液解渴。

  他救:

  ●救人时,首先确定压埋者头部位置,尽快使头部充分暴露,清除其口鼻内尘土,使其呼吸畅通;

  ●暴露其胸腹,如有窒息,立即人工呼吸;

  ●保护幸存者的眼睛,避免强光刺激;

  ●搬运呼吸困难伤员,采用俯卧位,并使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引起窒息;

  ●出现伤口时,立即包扎止血;

  ●脊柱损伤人员,三四人扶托伤员的头、背、臀、腿,平放在硬担架或门板上,用布带固定后搬运;

  ●急救时要解除伤员的心理紧张,为其树立信心,消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