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说不尽的人间月光
不可否认,以中秋节的名义爬上柳梢头的月亮,早已四分五裂。
可是,当月亮升起,我们还是打开感情的阀门,越过遥远的时空,倾听古代猎人们的喃喃低语,看见诗人们的幻梦重现,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那里有久别的田野、村庄和亲人……那是我们心灵的宗教。
四分五裂的月亮
阶层的分化,早已分化了月亮,这是个月亮早已四分五裂的时代。
阶层的分化,把月亮也分割殆尽。同一个月亮之下,有酒肉臭,有冻死骨,有庙堂之上的权钱色,有草根阶层的琐碎人生。
穷人的月亮惨淡无光,富人的月亮金碧辉煌。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众的一种乞求。而当这种乞求的目标是社会所稀缺的,其中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中秋的祈求一是丰收,如果当年已丰收,人们则祈求年年如此;如当年欠收,人们则祈求明年丰收。此外,中秋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乞求目标,那就是团聚——合家、合族团聚。
当听到电视里面都将中秋节称之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的时候,我深感传统的沦丧,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居然要依靠洋人的节日来造势。
其实,中秋、清明、春节以及其它很多节日或者普通民俗都有着不亚于西方节日的意义,可能跟那个特殊年代破四旧以及这些年外国文化的进入有关系,但一个没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性格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你连自己的个性都没有了,凭什么称之为一个民族?
北方某地,男孩子长大到18岁,要用很好的白酒加水来洗澡,代表你从今天开始,变成成年人了,可以饮酒,并且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不再监管你了,小孩子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仪式。
小孩子如果不小心掉到厕所里,要穿个破衣服,拿根棍子,扮成乞丐的模样,到各家各户去要饭,代表小孩子茁壮成长的期望,因为国人相信,乞丐命贱,容易长大。
春节放鞭炮的时候,爆竹屑是不会扫掉的,要等到过完元宵才清扫,因为家里的人相信,红红的爆竹屑能够给新年带来一整年的好运。
初一早上,奶奶们总会拿一张纸巾给不懂事的孩子擦嘴,代表这是个屁股,讲错话就跟放屁一样,不会带来不好的东西,然后再拿一张红纸擦一下嘴,代表大吉大利。初一一整天,不能把水往外面倒,甚至也不能倒到下水道里面去,因为那代表财运,要留到第二天才倒。
大概是“秋风起兮”的原因吧,八月十五往往给人一种想“家”的感觉,无论是生活的家园或精神的家园。今晚,我很想唱一首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离开故乡的人,心灵的家园,在哪里呢?
田野、家庭和宗族记忆
空旷天桥无人问,独倚栏杆看月色。中秋的月光照在身上,像诗人一样伤感。而圆满的月亮总会让人产生空幻感,让人想起一首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仿佛幻化为身着一袭青衫的古代诗人,在高台,在楼阁,在水边,在山巅,与月相伴。
现在,我早已定居济南多年,每到中秋,仍会泛起或浓或淡的乡愁,但那乡愁却是几十年前我生活过的靠月光照亮夜路的小村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千古绝唱。没有比这更好的诗句了,直白易懂,又那么情思悠悠。
忽然想起,有一年中秋节,和朋友一起喝酒,一筐空洞的啤酒瓶子东倒西歪,最后走在空旷的大街上,看到头顶圆圆的月亮,醉倒在马路的草坪上。多年的宿酒,今夜才醒。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一直是国人的情感纽带,从“孝悌为先、诗礼传家”到老百姓说的“家和万事兴”,对于和谐的追求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家庭观,也是维系一个家庭长久不衰的温情与动力。正如中秋团圆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短暂的合家相聚,更代表一种永恒不变的亲情默契……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说:“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节日不仅仅看作吃某种食品,欣赏某种表演,而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我们家庭、我们宗族的一种美好的记忆,作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那么它就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