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下的孩子们
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社会暴力……近十部法律却保护不了孩子
7月8日下午,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跳楼身亡,留下三页遗书和一份遗嘱。女孩在遗书中表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质问父母有没有把自己当人看:“如果说,我死了是被人杀害的,那凶手一定是你们!”
而在之前的6月30日,德州夏津,同样是13岁的男孩杜传旺在打工期间,被两名维修工用高压充气泵充气后造成重伤。
7月6日,甘肃发生一起两岁儿童生殖器被割案,手段残忍,性质恶劣。
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社会暴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数惊险在等着他们:在家里受父母虐待,上学路上有随时可吞噬其性命的校车,在学校遭遇老师同学虐待。同时,精神暴力也如肉体暴力一般,随时准备着介入孩子们的生活……
事实上,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出了明确规定。另外,我国还特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近十部法律却保护不了我们的孩子!
未成年人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处于各方保护之下,没有自己的表达权。如果在法律上再不严谨,在道德上不再细致,我们又怎么保障不再有下一个孙正雯?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开心8娱乐场怎么样振耀介绍,在纽约有100多个专业儿童福利机构。当儿童受到家暴,很快会有专业机构介入,让孩子进入机构予以保护。在大陆只能找110的民警解决问题,民警往往只对家长进行教育,孩子仍然会被送回家中,继续遭受家庭暴力。
童年革命:
你有资格成为父亲/母亲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孙正雯的悲剧是持久的,她的悲剧圈囿着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自古有“不打不成才”式的强制读书,有死记硬背的正统教育。早期教育的主流,仍然坚持着“以成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授的原则。西方则更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自发、自动型教育。
西方“童年革命”摧毁了成人优越论,也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中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童年革命”,从来没有通过改造童年来创造“新民”。
陈丹青曾这样感慨:西方年轻人一个个长着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而在中国,每个年轻人都时刻准备着先下手为强,去欺负别人。
你有足够的能力生下你的孩子吗?不是你们两个会做爱,就有资格成为父母,你的孩子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吗?你有资格成为父亲/母亲吗?
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中讲道:一个中国家庭里长辈为孩子刮痧,却被美国的儿童福利局认为虐待儿童,以致走上法庭,引发有关中美文化差别的广泛争议。法官当庭宣布剥夺男主角对儿子的监护权。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弃……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
其实,这部片子真正引人深思的并不仅是中美文化差别,更包含着儿童权利保护的含义:儿童并不是父母的私产,只要家庭存在体罚和虐待儿童的嫌疑,国家就有权接管监护儿童的权利,并用法律向施暴的家庭问责。
须知,以管教与爱的名义施加在儿童身上的暴力,绝不能成为一种文化。父母、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施加暴力,也绝不仅是承担道义责任那么简单。孩子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权确保他们有免于暴力与疼痛,免除恐惧与悲伤的权利。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