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选择:正规军,还是民间高手?
本刊记者探访“四大民间儿科专家”——
一篇名为《济南知名四大民间小儿科专家》的帖子曾经在网上被很多“济南妈妈”疯狂转载。帖子中提到的四位儿科专家分别是山崎宏、李希林、冯益真、邓奇林。其中,103岁的山崎宏2010年12月逝世前几天还在给孩子们看病,另外三位专家如今也都已是年过70的老人。在孩子感冒发烧动辄住院打针的今天,这几位老人一番诊治后往往“药到病除”。秘诀何在?可信度多高?近日,记者走近这几位名医一探究竟。
李希林 40元中药“打败”千元抗生素
7月10日,上午八点,记者来到八一立交桥附近的济南老年康复门诊。尽管下着大雨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慕名而来的家长。循着孩子家长们的队伍往里面走,无须多问,眼前这位处于“包围圈”的医生一定就是李希林。
“哎呀!小伙子!你又来啦!来!让我看看,摸摸肚肚。”李希林一口龙口普通话听起来令人倍感亲切,小病号元子乖乖受诊。家住舜玉小区的季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3岁,属于过敏体质,一到晚上经常咳嗽,在大医院打吊瓶好几天就又病,经亲戚介绍,她带孩子来这里,吃了李大夫开的几服中药就见效了。
“基本上已经好了,再吃四服药巩固一下。”“四服够吗?吃完再来看吗?” 季女士不放心的追问。“好了就不用来了” 李希林的回答没有丝毫的敷衍。拿完四服药只花了40多元,对此,曾经打吊瓶花去数千元的季女士唏嘘不已。
据门诊工作人员介绍,李大夫开药是出了名的“便宜”,一服药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而且李希林的诊断非常迅速,用手电筒看一下,听诊器听几次,甚至没有“望闻问切”的“老规矩”,处方就写出来了,这个过程不到三分钟。“今天天气不好我估计人不多,就让老伴儿在家休息一下”。平常的日子,李希林负责给孩子听诊,开药方,他的老伴儿则在一旁帮忙写病历。夫妇俩配合默契,大大节省了病号等候的时间。
李希林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从省立医院退休后,就一直过来坐诊,这些年已经诊治了几万个孩子。而谈起当年专攻中医的决定,李希林坦言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626指示,“少花钱治好病”。遥想当年,李希林眼中闪烁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信仰,也流露出对当今医疗现状的担忧:“要知道做一次CT相当于拍50张X光片,这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有些医生怎么能随便就让孩子做CT呢?”
采访结束时,李希林一再提醒记者:“年纪大了就想发挥一下余热,不想宣传,给孩子有质量地看好病最重要。再说给现在这些孩子看病有时候身体已经吃不消了。”的确,在李希林坐诊的另一地点——山东中医药大学门诊部,负责人王利强告诉记者,这个季节每天六七十人算少的,病号多时一上午有160多人,有的外地病号深夜就来排队。“我们早上七点四十把李大夫和老伴儿接到这儿,忙的时候一直看到一点多。中间也不怎么喝水,更别说吃饭了,老人都75岁了,有时候看着真不忍心。”
冯益真 一个“慢大夫”的“贴心”处方
7月10日上午11点,在省立医院儿科呼吸诊室里,冯益真正在给8岁的妞妞看病。他一遍遍地问,孩子对什么过敏,蚊子咬了有什么反应,父母、爷爷奶奶等三代以内的亲戚有什么过敏的病史……光这些问题就花了近十分钟时间。除了问得仔细,冯益真还会在家长们拿到药以后叮嘱各种注意事项。
“没办法,我看得比别人慢很多。新来的可能得20多分钟,复诊的因为了解病史能快一些。” 冯益真告诉记者: “过敏性哮喘一定要查清过敏原,有的病人都觉得我跟查户口似的,但很多时候说不定一个小问题就找到过敏原了。”
在诊室门口焦急等待的孩子家长们都知道,要找这位“慢大夫”看病需要提前排队。“冯大夫每次坐诊15个号,加上5个预约的,看20个。”而对于家长们的焦虑,冯益真了然于心:“一个孩子生病,旁边一大家人着急,谁都不容易,不给人家认真看怎么说得过去?”
在家长们眼中,冯益真的处方向来很“贴心”,“这个药家里还有两盒?那就不给你开了,开多了吃不完浪费。”而针对当下一些医生习惯给病人开新药、贵药的现象,冯益真更不赞成,他表示:“药不分贵贱,能治病的药就是好药。”
记者看到冯益真的病号中最大的十三四岁,最小的只有三四个月,大多是家长们口耳相传,慕名而来。记者从家长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冯益真受到追捧的原因大致为:医德好,医术高,不用打针,药到病除。
现在很多孩子一生病,不论轻重直接输液治疗。在冯益真看来,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生病后自身抵抗力下降,经常输液会更加降低自身抵抗力,是否输液应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来决定。”此外,冯益真并不赞同很多家长动辄给孩子进补各种蛋白质粉、复合维生素的做法,“最重要的还是保证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各种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60年代的时候我们吃树叶,那叫树叶蛋白,不是也没病吗?”
邓奇林 “给孩子打抗生素,那是医生不自信”
7月9日下午,记者根据网上提供的地址来到了位于羊头峪的奇霖诊所。没想到这里却大门紧闭,路边摆水果摊的大叔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搬家了,没搬之前这条街上可热闹了,一大早排队的人就占满了这条不太宽阔的小路。”
从文化路到羊头峪再到黄台南路,自1993年成立以来十多年间,奇霖诊所换了三个地址,不变的是凌晨排队的人群。如今,他们还在网上建起了奇霖诊所吧。
从患儿家属的描述中记者得知,邓奇林治疗小儿心肌炎、厌食、哮喘以及免疫力低下有独到之处。“我儿子从几个月大就是他给看,就是发高烧,一服中药下去马上见效,从没打过针。”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前来求诊的孙女士说。
奇霖诊所是中医诊所,问诊时,邓奇林都会问父母有没有给孩子打过针,如果没打过,父母会被表扬。“山里的狮子老虎病了都会自己好,靠的就是自愈能力。人也有这种能力,如果去打吊针,就把这种能力给破坏了。”邓奇林说:“实际上,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需要抗生素治疗。”
邓奇林以自己擅长治疗的肺炎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哪怕是最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我基本上都有五服药内控制病情的把握。但前提是患儿以及家长必须配合,例如肺炎期间不准出门,饮食有所禁忌等。给孩子打抗生素,那是医生不自信啊!”
翻开诊所留存的患者档案,来自省内各市的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从广东、浙江来的。邓奇林从医40余年,据他介绍,除了非危重情况下的细菌感染拒绝使用抗生素,自己还有一个理念可能不被人理解,那就是支持孩子平时多到户外活动,哪怕是人多的公共场所都没关系,因为大量的户外活动可使孩子广泛接触各种细菌,自身被动产生的抗体比主动免疫的效果更好。
■延伸阅读
鼻祖们的“哑科”之道
“儿科之圣” 钱乙
钱乙,北宋著名儿科学家,今山东郓城县人。钱乙从小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博览诸家,精专儿科,后世尊他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由于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编成的。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苏祖斐 :“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
“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这是中国儿童营养学奠基人、上海市儿童医院已故名誉院长、百岁老人苏祖斐教授的人生格言。“苏祖斐参与创建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她重视儿童营养, 主持拟订了中国儿童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儿童营养学专著《儿童营养》,首创用鱼蛋白粉喂养婴儿,研制以大豆蛋白质为基础的代乳品和强化乳儿糕。99岁高龄时,她还为中国儿童基金会题词:“合理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普及儿童营养知识,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1998年8月2日,终生未婚的百岁老人苏祖斐在沪去世。她以三弟之子肇伉为己子,肇伉夫妇也是儿科医师,均为科主任和教授,不失为她所钟情的儿科事业后继有人。
郭迪:儿科医生大多长寿
2012年6月25日上午11时32分,我国著名儿科医学家、教育家,儿童保健事业奠基人,国家级终身教授郭迪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1978年,郭迪在新华医院成立了国内综合医院的首个儿童保健科。1978被任命兼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第二所长,后任所长,1983年后退居二线,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合作中心主任。“做儿科医生是最幸福的,感谢孩子们,我们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被他们所感染。”这是郭迪教授在他100岁生日的时候,发表的“最幸福”感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