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儿科三问
儿科,正陷入一个无解的困局之中——病人越来越多,医生却越来越少,儿童看病越来越难。在济南,同样面临这个困局:为病中的孩子揪心,为等待叫号焦虑,为输液室的立足之地拼命——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艰难历程。儿童就医到底是怎样一种现象?儿童看病难在哪里?其困局应该如何破解?
挂号要排队,候诊要排队,输液要排队
一问:为何孩子看病难?
对于交通协警于治(化名)而言,在儿童医院执勤都是一个“恐怖”的经历。
作为济南最大儿童专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门口经常是车满为患,“这是一个绝对的塞车黑点”。
从早晨7点到晚上8、9点,于治都在指挥分流人群和车辆,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路过孩子的吵闹声更是时时刻刻的分散着他的精力。
外面拥挤,医院里面更是爆满,每个家长都在为病中的孩子揪心,为等待叫号焦虑,为输液室的立足之地拼命。
在门诊大厅里,几个挂号窗口密密麻麻排满了人。基本上都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挂号,孩子的哭闹声、喊叫声,让整个门诊大厅显得纷乱喧哗。在一层的挂号大厅,挂号窗口与交费、取药窗口挤在一起,人们需要在人群中穿插办理不同的手续,很不方便。
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最能体现医疗服务设施“紧张”的地方就是输液室。走进输液室,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几十排椅子上都坐满了正在输液的孩子和陪同的家长,孩子们大多面带泪痕、七扭八歪地坐着,有的家长则一边喂孩子吃东西,一边自己吃着饭,空气中混杂着食物和消毒水的味道,记者甚至见到不少因为输液室爆满燥热而带着孩子拖着杆子下楼输液的家长。
据了解,山大齐鲁儿童医院共有60多个医生,平均一天的门诊量为1500人以上。虽然2009年该院新病房楼启用,床位数达到了450张,但目前床位使用率多达120%。
山东省儿童医院的新病房楼投入使用也已有近一年时间,病床数由原来的121张增加到现在的202张,但该院负责人还是直叹:“病房楼还是建小了,要增加一倍的规模才能满足需求,现在很多患儿都住不进来。”“每天接诊六七百人次吧,有时候八百。”
而市妇幼保健院一位儿科医生也有同感,“其实我们医生每天接诊是有最高限额的,上午五十下午三十,但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现在还不是儿童就诊高发季,年前比现在更忙,门诊量要比现在多出一半以上。医护人员们必须连轴转才能保证患儿诊治。医生护士能不休息尽量不休息,晚下班或者不下班,实在不行从病房调医生过来。”
一位年轻的儿科医生曾向媒体这样描述她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匆匆洗脸刷牙吃点早餐后坐车直奔医院,基本上7点半前到达办公室。从早8点直到中午12点半一般能诊治患儿60名左右,平均每3分多钟看一个。一上午4个多小时,常常可以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这位年轻医生说,像她这样的儿科大夫基本上平均每天看100多个病人,下午一两点钟吃上午饭是常有的事,周末常常不休息,一年中有半年得值夜班。“人人处在过劳状态中,基本已无潜力可挖”——其实,这是国内所有儿童医院内科医生的工作常态。
儿童专科医院的“过劳”vs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的“落寞”
二问:为何冰火两重天?
与儿童专科医院的“火热”相对的,是综合性医院甚至县级医院、社区门诊的“冰冷”。
一方面,儿童专科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患儿家长忧心如焚,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其他二级、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却不断萎缩,患者寥寥,医生转行,病床被其他科室占用。
7月10日,记者在某市级医院看到,儿科分诊台护士李筱百无聊赖地看着报纸,不时抬头看看有没有病人朝儿科门诊方向走来,但几次的张望,结果都是没有人影。
“平时有点闲,儿科一共有3位医生,轮流着坐诊。别看医生少,应对患者也绰绰有余。因为每天的门诊量只有二三十人。”李筱告诉记者。
不同医院里,医生忙闲不均。在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儿科医生“闲”的问题更为严重。
记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当场询问了几个家长,他们大多数来自章丘、齐河等周边县市,“对县医院有些不信任,所以直接一步到位,来省医院看病。”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家长都表示非常清楚就近就医的好处,但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甚至二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并不能让他们满意,一些医生对高烧患儿诊断没有把握,也建议转诊。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多家医院庞大的门诊人群中,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的比例占到近七成,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专家诊断的疑难杂症。此前就有儿科专家曾对媒体表示,患儿的扎堆就诊不仅会影响医疗资源的分布,而且可能造成院内感染。
记者经调查发现,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把儿科作为一个放任自流的科室, 若非国家规定三甲医院一定要开设儿科, 许多医院巴不得扔掉儿科这个“烫手山芋”。
数据也解释了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我国仅有68 家儿童专科医院(其中政府办48 家),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 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超过2000个,而县级妇幼保健院共有1625 家,平均每县不足1 家。全国儿科床位25.8 万张,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数的6.4%。
一瓶儿科用药的旅行路线图
三问:为什么没有儿童专用药?
济南天桥区陈女士6岁的儿子近日因拉肚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随后,孩子手脚发抖,身上起了小红疙瘩。送到医院化验,医生告诉陈女士,孩子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导致药物中毒,“诺氟沙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有很强副作用的抗菌药,儿童服用后,不仅对肾脏产生危害,而且影响软骨发育,小孩长不高。”
本欲治病,反而中毒,这让陈女士吃惊不小。“家里的常备药,多是成人药,哪里能买到孩子专用药呢?”
事实上,因为给孩子服药感到郁闷的远远不止陈女士一人。在中国,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拿着成人用药,来换算孩子的每一次服用剂量。
我国14岁以下儿童有2.2亿,虽然目前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儿童常见病的需要,但监测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等多种隐患。
在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不足2%。这是国家药监局公布的一组数据。由于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高,加上儿童药物试验开展难度大、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儿童药品在生产领域常年遇冷,儿童用药市场现状也是举步维艰。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说,我国14岁以下儿童约2.2亿,但儿科医生仅6.1万,儿科“缺医少药”问题十分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为什么很多成人药品标明儿童剂量,但是仍可能有毒副作用?山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张葆青说,儿童不是单纯的成人缩小版,药物一般是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儿童脏器尚未发育完全,仅凭药量增减极易对儿童身体造成损伤。
张葆青指出,由于缺乏临床试验基础,在我国的儿童用药中,有50%左右是以成人用药减半对儿童使用,忽视了儿童特殊的生理条件。
“还有一个儿童用药失宠于市场的重要原因,就是受限于政策瓶颈。”张葆青告诉本刊记者。
《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也就是说,一种药品,按照剂型被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类,而口服和注射药分别只能购进两种厂家的药。”这一政策对于儿童专用药的审查、批准、生产、销售等环节来说,无疑是个紧箍咒。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