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如何PK世界
2012-07-08 05:40 未知/
齐鲁周刊 /
前几年,景德镇26个厂家到悉尼展卖瓷器,一行50人每人带了价值50多万人民币的瓷器精品,可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本。有些陶瓷精品还摆上悉尼街头的地摊,有位女士花一件瓷瓶的钱买了两件精美的瓷瓶,直让卖主叹息:好东西卖了个垃圾价。
而在国内市场,无论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消费者似乎更“崇洋媚外”。多年来国产瓷器从造型、制作、手感等方面无法与国外的瓷器比。一些专门想投资收藏当代瓷器的人,常感叹:我们生产的大部分瓷器,在艺术水准上,只能算做三四流。
有些人把外国人不买中国陶瓷的账看作是外国人不懂中国陶瓷,但又如何解释外国人对京剧的热爱呢?虽然他们看不懂内容,但他们能够欣赏其中的艺术。
和很多行业类似,陶瓷也加入了代工行列,成为西方各大品牌的“佣人”。甚至前些年博山竟然成为佛山的代工厂。看来,代工是不分国界的,有差距的地方就有代工,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不过反抗大都无效,因为那些痴迷于为他人做嫁衣的陶瓷作坊,他们痛,并快乐着。
就是所谓的安乐死。
业内人士感叹:培养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受众要比培养一个设计师难得多。看来中国陶瓷市场要想恢复元气,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路,这个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呵护,否则中国就枉称“China”了。
没有足够牛气的设计师,没有引以为傲的品牌,没有规范的市场,中国这个“China”,其实早就不是“China”了。
你整天沉浸在元青花里,沉浸在过去老祖宗曾经辉煌过的岁月,模仿青花,模仿蛋壳陶,悲哀就在于,你已经无法企及祖宗,更别说大洋彼岸的外人。创新并不是一味的媚古,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踮起脚跟,朝远处打望。
创新和品牌之路,确实是国产陶瓷的必由之路。在淄博,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缺陷;在淄博,我们也看到了未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