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探访中国陶瓷馆——齐文化里的陶瓷魅影

2012-07-08 05:39 未知/ 吴永强 /

  ■一座城市的瓷装秀·文化

  走进位于淄博市中心文化广场的中国陶瓷馆,立时便被琳琅满目的古今陶瓷精品吸引。原来,美丽和时间也可以凝驻在陶瓷中永不凋谢。

  中国陶瓷馆记录下了陶瓷的发展历程,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一座座逼真神似的陶象雕塑,我们看到的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技艺和文化交融的城市之魂。

  从蛋壳陶到青瓷莲花尊,冠绝北方数百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蛋壳陶和淄博高科技陶瓷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高科技陶瓷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钻井等方面,神舟飞船上一些零部件就用了淄博的高科技陶瓷。而在中国陶瓷馆古代厅内,蛋壳陶亦“技压群雄”,受到参观者青睐。

  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发现“城子崖”遗址,成为龙山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发掘过程中,一些碎片样的东西引起了吴金鼎的注意,它们又薄又轻,却有着瓷器般的坚硬,当吴金鼎用水洗尽蒙在碎片上的灰尘后,它顿时绽放出了黑色光泽。一位在场的考古学者激动地记录下它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

  于是,这些碎片有了一个新名字——“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章丘、临沂、淄博和日照为主。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

  与蛋壳陶类似,在中国陶瓷馆收藏的众多瓷器中,青瓷莲花尊应该是最受瞩目者。

  它造形奇特,恢宏大气,有北方青瓷之王的美誉,是古瓷名窑寨里窑的代表作,1987年,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2年6月,淄川区龙泉镇和庄村村民在村东约150米处取土时,发现一座北朝晚期墓葬。这里地势较高,当地习称“乱岗子”,即古墓地。青瓷莲花尊即出土于此。

  1976—1977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及省市博物馆对淄博寨里窑的复查和试掘中,发现了一件贴花器残片,相当于瓷尊上腹部,装饰堆贴花,纹样有莲花、宝相花、宝塔、双系处联珠人面等,这应该是一块莲花尊或类似器物上的残品。因此,与此尊出土地相距10公里处的淄川寨里窑可认定为莲花尊的产地。

  1948年,我国首件青瓷莲花尊发现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此后,在湖北武昌、江苏南京、山西太原、山东淄川等地的墓葬中又先后发现过这类器物。迄今为止见诸披露的十几件青瓷莲花尊,此尊为其中的上品,且是能确认所出之窑的惟一一件。

  寨里窑始于北朝,终于唐,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在淄博陶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它秉承了淄博古陶的生产技艺,启下,是指它开启了淄博生产瓷器的历史。

  齐都故国的陶瓷气象

  《史记》中说临淄:“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汉武帝也说:“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

  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受封齐国,到东汉末年曹操除国的1000多年时间,齐都临淄无论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工商业繁荣程度、市民文化质量,均一直雄踞全国各城市之首。从这个角度讲,“东方古罗马”的美誉不仅不言过其实,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陶瓷产业的繁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齐都的经济文化变迁。

  2007年,国家文物部门对淄博沂源扁扁洞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的考察认定表明,这里是目前我国北方唯一文化层完整的陶瓷制作遗址。这项发现也把淄博的陶瓷历史由8000年上推到了10000年。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制陶技术方面,是当时各国技艺最高的国家之一。临淄郎家庄1号墓中出土的陶俑,齐国故城内出土的大量的钱范、瓮棺、瓦当、陶管,充分证明齐国陶器向娱乐品、规范物、葬器、建筑构件、农田水利设施等发展,这在诸侯各国中也是不多见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即诞生于淄博,其中有记载:“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并对制作陶瓷技艺作了详尽论述。

  三国时,淄博就成了中国北方的制瓷中心。唐、宋两代淄博瓷业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到了清代这里的陶瓷窑达到几千家。

  “淄博窑在整个江北地区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烧成最多。”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评价道,他指出淄博窑有三个最辉煌的时期:北魏末年北齐时期、北宋末年金元时期,再有就是当代时期。

  唐宋全盛期,代表是茶叶末釉和雨点釉。

  因古瓷明釉——“茶叶末釉”的意外出世,唐朝时的淄博制瓷业走向了辉煌。那时,淄博的瓷村窑炉已开始烧制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黑如漆”黑釉瓷器。有一天,窑工无意配错了料,结果,一错烧出了千古名瓷。古书记载:“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茶,美如花,范为瓶,最养目。”

  茶叶末釉名噪一时,成为瓷界一绝。

  宋代,当时日用瓷和工艺瓷的生产已具备相当规模,成为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淄川西南沿博山城至八陡一带近百里窑场,商贾往来,车水马龙。

  在这种繁荣的背景下,一种名贵的釉色——“雨点釉”在博山问世了。

  雨点釉,釉面呈现出均匀的放射状结晶点,酷似雨点坠入水中形成的水纹,故名。制作雨点釉极难,据传,一天窑工们正在劳作,制出一个个陶瓷釉坯,天上众仙为窑工们的辛勤所感动,轻伸仙指,琼浆玉液闪闪而落,溅于釉坯之上。烧成的餐具,盛茶水金光闪闪,装白酒银光灿灿,韵味无穷。

  元末明初,因山东地区战乱较甚,瓷器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淄博瓷器烧制开始衰败,许多窑场停烧。明代又有新发展,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清初康、雍、乾三代,淄博陶瓷业迅速发展,博山成为山东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闻名遐迩。

  建国后,淄博瓷器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日用瓷器和建筑工业用瓷的生产不仅产量猛增,而且新品种、新花色层出不穷。

  多位陶瓷专家向本刊记者透露,创新是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灵魂。几十年来淄博陶瓷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工艺、材料到现在陶瓷工艺和新材料的巨大转变。烧制陶瓷的火就经过了“木柴-煤-电-天然气”等不同火源的变化。而瓷窑的变化更是凝聚了淄博陶瓷科技进步的历史。从传统的“馒头窑-隧道窑”到高温快烧辊道窑等不同瓷窑,每一项都引导了全国陶瓷技术的进步和跨越。

  邓友梅的陶瓷之旅

  失传数百年的茶叶末釉和雨点釉,在清末民国时期,又经历了一轮复兴。

  清光绪年,一位叫陈希龄的民间艺人在博山一家陶瓷工艺传习所开始研制茶叶末釉,经过多年努力,茶叶末釉终于得以恢复。新中国建立后,70多岁的陈希龄再度出山,把茶叶末釉技艺传给儿子陈怀慈,再至当代大师陈贻谟。一代名釉流传于世。

  20世纪30年代,博山一个叫侯相会的年轻窑工于夜深人静时,偷偷研究久已失传的“雨点釉”。1933年获得成功,但他也养成了昼夜颠倒的工作习惯,终生未改。

  侯相会技艺不传。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掠夺这一绝艺,派一古董商与其订货,并将一女子嫁与侯相会。侯守口如瓶,其妻始终不知秘方。

  上世纪60年代,淄博陶瓷全面复兴。侯相会所在的工厂向日本出口2000只雨点釉碗,后来他把秘方传给了徒弟李洪昌。后来,淄博陶瓷专家把雨点釉推向了更加完美的艺术境界。雨点釉瓷器在国内外评比中屡获大奖。

  据说,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茶叶末釉和雨点釉又烧不出来了。

  德州籍著名作家邓友梅曾创作出8万字的小说《烟壶》。为写作此作品,邓友梅走访了一个又一个鼻烟壶艺人,翻阅国内外有关鼻烟壶的著作。他还专程从北京到淄博,与艺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一种艺人的生活变化,小小的鼻烟壶,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化。

  山东内画鼻烟壶始于清光绪年间,近年来,他们在延续传统创作的基础上,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其间,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

  1985年4月下旬,中国鼻烟壶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在195件鼻烟壶中,淄博美术琉璃厂李克昌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内画壶被评为最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