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纵观十几年“洋高考”历史,无数“先辈”披荆斩棘,无数“后辈”继往开来,从哈佛女孩到耶鲁男孩,从对国内教育制度的反思到无数精英投向友邦,我们的反思从未停止,而教育现状似乎又从未变过……
一个教育偶像的十年: 欧洲杯预测
“刘亦婷通道”,通向什么?
“看看人家刘亦婷,人家能够做到的,你为什么就做不到?”这大概是上世纪末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口头禅。
1999年4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 欧洲杯预测 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最后,刘亦婷选择了去哈佛大学。“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当年教育界和媒体的一注兴奋剂。
刘亦婷申请留学的1998年,出国热达到了顶点,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刚刚兴起,而众多家长对如何培养孩子失去方向。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由刘亦婷的父母张欣武和刘卫华所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上市即成为畅销书,至今已经印刷多达18次。
“我们写《哈佛女孩》的动机,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于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的原因,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始终很关心。”
尽管刘卫华曾多次强调或者解释,这才是促使他们把“军事化”地培养孩子当做“业余科研项目”来做的主因。但在当时“出国”与“哈佛”的双重刺激之下,家长们似乎无暇关注刘亦婷父母的“官方语言”。
12年过后,有人在百度贴吧里寻觅到了“过气名人”刘亦 欧洲杯预测 婷的零星消息,“拥有哈佛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位,如今嫁给了一位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目前已拿了美国绿卡,正为美国经济和人口繁荣创造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
如果没有十几年前中国社会公众的热捧,这应该是一位成功白领的轨迹。
“耶鲁男孩”袁帅:用脚投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2011年5月23日,成都男孩袁帅参加了耶鲁大学毕业典礼。按照惯例,学校请来了社会名流给大家做演讲,这次的嘉宾是演员汤姆·汉克斯。他演讲的题目是《信仰与恐惧》。
5年前,背起行囊走进了英才云集的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成为家乡媒体追逐的对象,成为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的校友。5年后,当年青涩的小伙子已然走出名校校门,进入著名投行摩根士坦利(香港)担任一名普通的分析员。 欧洲杯预测
袁帅,成都外国语学校历史上第一个走进耶鲁大学本科的学生。毕业这 欧洲杯预测 一年,他的活动行程,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参加各类“2011在美学生交流会”。
袁帅学的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双专业。“应该说,我所学的专业对找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耶鲁大学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没有法律、金融专业,学校不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对找工作不直接地帮助,更多地是训练人的思维方式、积淀、内涵和修养。
不久前,耶鲁管理学院毕业学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引发了各方面的热议。对此,袁帅表示了理解:“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张磊的创业资金是耶鲁的基金给他投的钱,他在创业成功后,回馈给学校有什么不对吗?”
相比于刘亦婷,在出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越来越多高中生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对高考制度的抗议的今天,成都男孩袁帅向公众输出的更多是来自美国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韩寒pk“刘亦婷”:
无处不在的教育功利化 欧洲杯预测
2000年,央视《对话》请上了年仅17岁的韩寒,和三个在当时对中国考试应付得最好的学生。
这时候的韩寒是社会公众公认的“坏学生”,是除了写作其他都不及格的差生,他有一句精典语录“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被认为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叛逆者。
同上节目的女学生黄思路,与当时的刘亦婷一样,以“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著称,她样样都学,样样都神,中考、高考参考书上封面都是她。她还是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优秀学员,著有《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与《第四节是物理课:一个中学女生的成长笔记》,钢琴十级。
当时的社会公众已经设想好了这几个孩子的未来人生。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那个“离经叛道”的少年,已进化成一个深具影响力的、有着公民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证明很多事情。改变的,是黄思路、刘亦婷年少时被别人灌输的理想,那些当年主流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好孩子”,如今成为“用脚投票”的先驱,他们输出的是国内“名利”刺鼻的教育观,输入的是“教育是丰富人性的一种方式,而非获得社会认可或名利的手段”。
尽管他们大多变为了“友邦人士”,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和韩寒,殊途同归。
这样的结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的不是一味品学兼优、高喊爱国主义却并未有深刻体会的模板,而是会独立思考、会怀疑、有点理想、有个性的孩子。需要的是包容而非审判的眼光。
这也许正是洋高考之于我们的意义。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