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纺织三峡“造城”
在重庆万州区,山东省对口支援事业以另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如意集团的进驻以及之后的“造城”计划都使这个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变得焕然一新。
这是山东民营资本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进驻三峡库区,并且消化吸收了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将一个濒临破产的老企业的命运彻底逆转,同时改写了万州区无大工业的历史。重庆三峡纺织创造了对口支援的一个新模式,亦可视作山东企业“移民”到重庆的典型,也为其他到库区发展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民营吞并国营
2005年 3月11日,对于余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在这之前,他是原海康棉纺厂的职工,“1978年就来到厂里”。这曾是个令人羡慕的“金饭碗”,“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恨不得到这里工作”。海康棉纺厂曾经是万州最大的棉纺厂,创建于1943年,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万州地区管理的八大企业之一,在整个重庆都具足球贴士有代表性,但是三峡工程改变了海康的命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三峡论证的几十年里,万州区一直没有大的产业项目投入建设,于是万州的工业一直处在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的状态,只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轻工业企业。到搬迁之前,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已经处在亏损的状态,而到1992年三峡工程确定之后,所有的企业又从来没有进行过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因为从199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过后当时就做了一条规定,在175米水位线以下的工厂不能搞技改。
“当时我作为车间主任,月工资只有800多块钱,普通职工更少,只有500多块钱。”余华对本刊记者说,当时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2004底,海康宣布破产,政府随后接管了企业,“3800多个职工的前途变得扑朔迷离。”
2005年 3月11日,破产的万州海康棉纺织厂被来自山东的如意集团收购重组。
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被一个外省的民营企业吞并了?当时很多职工非常不理解,身为车间主任的余平“心里也很难受”。
在收购了原来的破产企业之后,如意集团又投资15.8亿元,在万州工业园区兴建三峡库区技术纺织基地,不仅如此,企业还将优先录用移民和下岗工人。于是余平通过招聘又重新“回到”岗位上。
和余平不同,28岁的唐莉则是以移民的身份进入厂里的,她的家里属于“全淹户”。2007年,“三峡纺织招工,在万州相当有轰动效应”,此时毕业于三峡纺织学院的唐莉进入厂里成为一名挡车工。而像唐莉这样移民身份的工人在厂里大约占60%。
如意的“天时、地利、人和”
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三峡纺织颇有些“乘东风”的意味。
如意集团从德国进口的设备在通关时,万州区打破常规,帮助企业让这批设备的进口享受到了库区的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了数千万元的资金。在办理通关手续时,重庆海关、万州海关“特事特办”,仅用了3天时间,就办好了全部的通关手续,让设备顺利通关,为企业赢得了时间。
有业界人士评论,如意集团与万州联姻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西部大开发、库区经济建设各种利好政策以及万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可谓天时。其次,万州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交通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加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纺织业基础,可谓地利。再者,项目的入驻得到了国务院三建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协会以及重庆市委市政府、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谓人和。
“在三峡库区投资,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出来。”负责重庆三峡纺织的如意副总周萍曾算了一笔账:仅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中的贴息,就可给他们减轻1亿多元的利息负担,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用电量有12亿多千瓦时,三峡电站和国家电网对库区产业发展上的用电优惠政策,每年就可给他们降低2000多万元的电费。
2011年4月,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决定足球即时比分在万州建设西部纺织城,打造“一基地、四中心”,即纺织服装产业生产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生活服务中心。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预计总投资150亿元。
山东人“移民”万州
山东企业“移民”到万州,自然会有不少山东人“移民”过来。
三峡纺织供应部职工徐新建的身上最近又多了一个标签:电影《黄金大劫案》女一号演员程媛媛的舅舅。
55岁的济宁人徐新建来到万州已经7年,“从接收海康时就过来了”,作为一个北方人来到万州,徐新建在饮食、气候等方面适应了很长时间。思乡心切时,几个山东人就到其中一人的家里聚会,靠包饺子来驱散乡愁。
像徐新建这样在万州奉献的山东如意人并不少,其中有人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07年,山东职工何东妮回家探亲,没想到煤气泄漏,“南方的煤气不像北方有味,一连几天的泄漏直到煤气充满了屋子。”7月13日,何东妮探亲回来,“拉灯时引发了爆炸。”
“当时她还跑到我家里,嘴里嘟囔着‘真倒霉’,当时看起来没那么严重,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去世了。”徐新建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