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三峡库区20年——三峡里的山东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20年——
1992年,三峡工程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至今刚好20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20年里,一批批三峡移民来到山东开始新的生活,一批批山东人赶赴三峡库区,开启新的事业。
三峡与山东,一个是诡谲神秘的巴地,一个是齐鲁孔孟故里;一个是长江的“心脏”,一个是黄河的“尾巴”。鲁文化和巴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互相借鉴便成为可能。
地理三峡、文化三峡、社会三峡、经济三峡、民生三峡……三峡的面孔千姿百态。对中国近代以来浩浩荡荡的社会转型,辞世的史学家唐德刚曾将其形容为穿越“历史的三峡”。而今,“自然三峡”已大改其面,“工程三峡”已初显身手,回眸并展望,它们亦是“历史三峡”的试金石。
近日,本刊记者分赴潍坊、临沂,重庆各区县,全面展现山东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20年来取得的成绩,展现一个在对口支援背景下与以往不同的三峡,同时探究“历史三峡”在当代篆刻下的痕迹。
(本专题12-23页)
关乎国计民生:
三峡里的数字山东
5月17日,第十五届渝洽会系列活动之——山东·重庆扶贫协作暨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重庆举行。山东15市与重庆市15个国家和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集中签约经贸合作项目67 个,投资总额271 亿元,主要涉及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等领域。
多年来,山东接收三峡移民的同时,对口支援三峡的工作也扎实推进了近20年。其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成为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本刊记者从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了解到,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展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决策,1994年进一步明确山东省重点对口支援重庆市忠县、青岛市对口支援宜昌市夷陵区,由此开启山东与重庆大规模的交往。2010年7月,国家进行新一轮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调整,山东14个地市对口帮扶重庆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一步扩大了两省市之间的交往。
截至2011年底,我省无偿援助三峡重庆库区资金、物资超过1.5亿元,援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24个;与三峡重庆库区实施重大经济合作项目70多项,投入资金80多亿元;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外迁移民2458户、10146人,安排接收忠县大、中专毕业生1104人;安排干部挂职锻炼近120人,培训基层党政干部和移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1800余人次,有力地支援了三峡工程建设。
其中不乏亮点。山东路、山东工业园、忠州公园等援建项目,为忠县经济社会打下了山东烙印。目前已有300多家企业落户重庆,济宁如意集团、青岛海尔集团、山东潍柴集团、山东鲁能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发展成了三峡库区的骨干企业,成为国家对口支援库区企业的典型。
这些企业落户库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库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等结构失衡的问题,也加快了库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发展的步伐。据统计,1993年至2010年底,库区一、二、三产业比重由39∶35∶26调整为11.4∶57.7∶30.9。
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聂卫国说:“对口支援极大地促进了库区移民的顺利搬迁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省还率先启动了干部人才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今年3月,在山东省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就下一阶段的人才培训工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姜长兴指出:“根据受援地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当地干部到我省培训交流,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医生、农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地区传授技术。”
两代山东人在重庆
这并非山东人第一次大规模来到重庆。
1949年,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进军大西南,总部驻重庆,随军而来的南下干部多为山东人。很多南下干部牺牲在重庆,更多的人将自己的大半生留在了这里,同时留下的,还有他们的子孙,以及对故乡山东的眷恋。
即使到现在,很多当地人依然对当年的南下干部记忆深刻。在万州长江边,一位老人向本刊记者回忆道:“小时候我和他们关系很好,经常到他们家里去耍,他们跟我讲的大明湖和千佛山,后来我也去看了。”
而今,三峡工程为第二批山东人大规模来到重庆提供了契机。从1994年山东省重点对口支援忠县开始,无数山东人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第一次深入三峡库区,下到村里,看到村民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有些人穷得只剩下一间小屋,家徒四壁,真是触目惊心。以后去的次数多了,就真的想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一位长期从事对口支援工作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为了动员一家企业到库区发展,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和企业交涉,告诉他们库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库区的劳动力、潜在市场等优势。有些企业不买账,不过只要是去了的,大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取得良好的发展。”
三峡库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三峡工程的兴建,大批工矿企业在搬迁中关停破产,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库区一度陷入“产业空虚”,“只见交通线、不见生产线,只见新楼房、不见新厂房”,成为库区城市的真实写照。
对口支援是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治行为。目前大部分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一种模式。主要类型有:灾难援助、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
寻根: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峡
三峡对于长江文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纽结,它打通巴蜀和荆楚,将几个封闭孤立的文明联接起来,造就了整体的长江文明。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赶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去见最后一面的诗人,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之后,还有人能写出这样惊涛骇浪的心跳吗?因为那座如山般横断江峡的大坝将永远结束三峡的万古奔腾,使他从此静如处子。因为一个技术时代的来临,将永远夺走这曾经只属于英雄与诗人的三峡。”
自有了旅游这个行当,三峡就成为一部热映不衰的老电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游客举着照相机、摄像机,目瞪口呆地堆积在油轮甲板上,不让自己错过任何一处景致。名山、白帝城、夔门、巫峡、瞿塘峡……然而,作为旅游的三峡和真实的三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翌年8月,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确定了移民安置、安置区及淹没区管理、移民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扶持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当代由政府主导的、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随之启动。
据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 多万平方米的房屋。截至2008年底,政府组织和自主外迁的移民共计19.7万人。
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移民一样,搬迁的车轮滚动,只意味着第一步的迈出。外迁移民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与被吸纳的过程。三峡工程由几任高层领导人反复谋划,全国人大投票表决,国务院组织建设,各级政府层层包干。在集体本位的意识中,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在过去十几年搬迁过程中,其笑泪悲欢,举国为之倾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