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爱情在路上
跨过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最初浪漫,当月亮遁去,黑幕降临,两类人开始了忙碌:一是盗贼,二是私奔男女。
私奔,不是高难度的事,但肯定是件技术活。它看上去幼稚而又孱弱,被爱冲昏头脑的男女青年,携带一份没人祝福的爱情,携手逃跑。
古有司马相如,今有王功权,为什么私奔千年不绝?为什么人们对私奔如此津津乐道,却又为其扣上道德败坏的外衣?私奔满足了此岸世界的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它的终点在哪儿?
文人的私奔想象:意淫和另一种情爱的可能
首先,从“私奔鼻祖”司马相如说起。
司马相如本为穷困书生,生活清贫。一次跟随朋友到临邛富人卓王孙家做客。得知文君十分爱好音乐,“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终使文艺女青年卓文君芳心暗许。
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于是,琴挑文君、雪夜私奔、文君当垆,一系列著名典故应运而生。
另一个佳话名“红拂夜奔”。话说隋朝末年,司马杨素府中有位歌妓红拂,青年才俊李靖慕名前去投奔杨素,却不料吃了一个闭门羹,红拂却看中了李靖的才识与胆略,趁夜逃出司马府去找李靖,心甘情愿相随左右。后来的事就变得美好起来了,李靖辅佐唐高祖打天下最终功成名就。事实证明,红拂算个股市的一级操盘手,眼光确实很准。
另一种私奔属于荒诞派,比如昆曲《思凡》,小尼姑尘心未了,只想着: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般若波罗!
司马相如满足了后世文人对私奔的美好想象,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和刘兰芝、杜十娘和李甲……多多少少都有些“私奔”的意味,但结局都被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悲剧的事实却带有各种物化的渲染,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内心里其实向往这种“自由恋爱”的美好,但是又不敢违抗主流的封建价值观,只好借助“化蝶”等情节来给予美好的祝愿。
这样的书写出来,肯定会产生教化作用,小姐们读了,尤其是喜欢冒险的个别小姐们,更会产生幻想,读《西厢记》的林黛玉便是例子。至于以后小姐们是不是就过上了幸福生活,有没有后悔,却没有人关注了。大家只是鼓励小姐们私奔。
现实社会不敢造次,便在小说和传记里私奔。感情一定要波澜壮阔,一波三折,门不当户不对。于是男女主人公不得不选择极端的手段来处理,要么在沉默中死亡,做贾宝玉林黛玉;要么在沉默中爆发,就是我们所说的私奔。
放眼中国古典小说的爱情,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私奔史。正所谓,私奔如此多娇,引无数男女竞折腰。
私奔改变历史:从逃婚到私奔史高峰
卓文君雪夜私奔2000余年后,另一个女子也在一个夜晚离家出走。她的理由显然比卓文君多了一层:革命+爱情。
那是1915年10月,22岁的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爬窗逃出家门,奔至日本,与大自己27岁的孙中山结婚。
多少年后,她在回答斯诺提问时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
父亲宋嘉树开创了“宋家王朝”,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联姻则为这个朝代添加了耀世的政治光环。美国《内幕》杂志专栏作家约翰·根室曾经说,宋庆龄“无疑是宋家最重要的人物,因宋家的一切势力皆是经她发展扩大,如她未和革命之父结婚,其余的姊妹和弟弟就不会有今天。”
民国时代,私奔事件骤增,新旧时代冲击之下,包括夫权、族权、家长的权利,很多也反对,年轻人开始觉得妇女解放意味着是自由恋爱、婚姻解放。从逃婚开始,一大批女人走出家庭。
著名作家谢冰莹,作为第一个中国女兵写了《女兵日记》。她结婚那日,拜完堂以后,坐在洞房里,和丈夫谈了三天三夜,说我不会跟你上床,我要逃婚云云。丈夫竟然同意了,把她放走。于是,谢冰莹自顾去寻找自己的如意情郎。
司马相如是中国“私奔鼻祖”,那么英王爱德华八世则是世界私奔史的高峰。
爱德华八世于1910年被立为王储,1936年1月20日即位,但不到一年,他就主动退位,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君主。
1936年11月16日,爱德华八世向首相斯坦利·鲍德温提出迎娶离婚的美国女人辛普森夫人的打算,但首相和内阁认为国王的想法不能接受。由于与内阁难以达成一致,1936年12月12日,爱德华八世正式宣布退位,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后来,这段国王放弃江山与红颜知己“私奔”的传奇故事屡屡被搬上银幕,成为美谈。
从宋庆龄到谢冰莹,再到爱德华八世,被时代裹挟的私奔,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私奔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事,它关乎国家命运,甚至历史走向……
私奔失败后:要么走进坟墓,要么回到现实
美好的想象似乎仅仅存在于文人的意淫里,现实的情况是,私奔往往与悲剧相连,同时被人不齿。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所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再现了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的生活。所写到的王氏,就是“一个私奔失败女人的悲剧”。
王氏是任氏的妻子,她没有娘家和亲人,很有可能是任家的童养媳,小时候被任家收养,长大成婚。结婚后,王氏和另一个男人私奔了。这时候,王氏在法律眼里是个逃犯。
漫无目的的赶路让她恐惧,然而接下来更大的噩梦发生了。在私奔的路上,与她私奔的男人弃她而去。她无处逃亡也无处谋生,只好回到家附近的道观里。后来,人们把她送回了任家。几个月后,她的丈夫任某把她掐死了。
一旦宣告私奔失败,则意味着生活的彻底绝望。《会真记》作者元稹,辜负了人家崔莺莺,却把这段艳史诉诸笔端,拿去炫耀,浪漫的爱情游戏成了男人的谈资和晋升的阶梯,却成为女人不堪回首的坟墓。
而到了今天,私奔失败的代价同样不可小觑。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功权私奔事件,再次点燃了人们关于私奔的激情。
去年5月16日晚,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王功权在微博宣布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私奔”一词成为2011年网络热语,王功权也获称“私奔帝”。不久之后,私奔尚不足两个月的王功权悄然回家,宣告私奔失败。
王功权叙述中的事实是:现妻知道王琴的存在,王功权自己也答应,不再和王琴往来。不管是电影中还是电视剧中,剧情通常都不是按照常规模式来发展的。
麻木的人生和循规蹈矩的情感世界,使得当代私奔成本增加,而一旦有人义无反顾投入私奔的怀抱,无数眼球便飞了过去,更何况这位“私奔帝”又是一位名人或者成功人士。
■延伸阅读
婚书上的爱情合同:
“男女关系合法化”变迁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结婚证:附婚姻条例
革命根据地的结婚证,已经传达出现代婚姻的观念。1948年晋冀鲁豫边区涉县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上面附了《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第四章,明确写着“结婚须男女双方自愿,任何人不得强迫”的原则。
建国之初的结婚证:注明婚姻自主,标有婚前财产
男女间的“正式婚姻合同”真正在全国推广开来是在1949年以后。新政权提倡男女平等,推行新式婚姻。在这时期的结婚证上,最为醒目的是“婚姻自主”四个大字,婚书中不仅有男女双方的情况介绍,连介绍人和证婚人也列在其中。令人感到超前的是,上面还标明了婚前财产。
第一部婚姻法颁行时期的结婚证:强调权利与义务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实施。它的立法宗旨是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在法律的保障下确立,上面这张结婚证上所写的就是新时期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最高指示不要忘
1969年的结婚证,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突出政治”。“文革”时期的结婚证,上面除了国旗和国徽就是毛主席语录,再没有其他任何装饰物了,甚至连个“喜”字都没有。
1976年的结婚证: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人口压力,中国开始推行晚婚和计划生育政策,重点宣传对象自然是那些“登记男女”。这时的结婚证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行动口号: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力争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做出显著成就。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