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浪漫经济学
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一朵玫瑰的时间与城市简史
在我国,玫瑰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的乐游苑中就栽有“玫瑰树”。在中国的玫瑰之乡平阴,早在唐朝就有翠屏山僧人种植玫瑰的传说。
“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风流各自胭脂格,雨露何私造化工?别有国香收不得,诗人熏入水沉中。”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红玫瑰》,既写了玫瑰与月季、蔷薇的不同,又写了玫瑰的枝叶形态、深浅之色。我国古人很早就能清楚地将蔷薇属植物分为至少7类品种:月季、玫瑰、蔷薇、缫丝花、木香、金樱子、荼蘼。
和蔷薇属的很多种花卉一样,玫瑰发祥于我国北部、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北半球温带地区。据记载,公元前古巴比伦、古希腊已广泛种植。其中在古希腊的建筑装饰、铸造的钱币和克里特岛的壁画中,都发现有用玫瑰花做主题的雕刻及绘画。
在西方,“玫瑰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
罗马帝国时期,玫瑰体现的是崇高的道德以及对功勋的奖励。每当君王巡游城邦,妇女们都会在君王经过的街道上铺撒玫瑰花瓣。而到了罗马衰败时期,玫瑰已经变成了罪恶的象征,变成了使很多豪门显贵倾家荡产的奢侈品。
在古希腊诗人的笔下,玫瑰自然少不了美丽的神话色彩,说玫瑰是那些下凡的神明,特别是爱神和丰饶神的血液变成的,玫瑰是诸神的馈赠。
在19世纪的贵族社会中,表达爱情的象征就是一枝银制的玫瑰,而传递这枝爱情信物的人则被称为“玫瑰骑士”。
随着基督教成为欧洲的正统宗教,玫瑰开始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日益成为仁爱与超脱于世俗之美的“圣洁之爱”的化身。美、浪漫、爱情、圣洁、颓废、爱欲、死亡、神秘、沉默、智慧、优雅……千百年来,玫瑰见证了人世的可爱与可哀,成为诗歌与艺术的重要灵感,全世界有关玫瑰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玫瑰对于爱情的象征意义是舶来品,因此很多人以为“玫瑰”这个词也是舶来品。其实,恰恰相反,玫瑰是个地地道道的中文词汇。而且在中文里,玫瑰最早和鲜花没有太大关系。
《说文》中云:“玫,石之美也,瑰,珠圆好者。”可见,“玫瑰”二字在中国本指宝石或珍珠。司马相如在他的传世名篇《子虚赋》中,也有“其石则赤玉玫瑰”的说法,“玫瑰”在他这里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美玉。
不过,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的本意是美玉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玫瑰早已超越植物学的领域,成为一个内涵繁复的文化符号。
迁徙路线图:法国皇后约瑟芬与“玫瑰圣经”
16世纪前,欧洲只有玫瑰和蔷薇,其花朵小,色彩单调。200多年前,欧洲人在中国发现了能够一年四季开花的中国月季花,不久,中国的红茶香、黄茶香、朱红、月月红等月季花被引入欧洲,与那里的玫瑰和蔷薇“成亲”。经过反复的杂交,定向选育,1867年育成婀娜多姿的杂交新品种,“三姐妹”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法国皇后约瑟芬推动了东、西方玫瑰的结合与发展。
约瑟芬与拿破仑结婚后,在巴黎市郊建立玛尔梅森花园。在著名育种师杜邦的影响和帮助下,玛尔梅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玫瑰园。从1804年开始,杜邦派人到南非、中东收集玫瑰,还派出园艺师跟随拿破仑远征去收集新品种。约瑟芬的玫瑰园享誉世界,就是在英法两国交战期间,她运送玫瑰的货船,英军也特许放行,并派船护送。
1789年,当约瑟芬玫瑰园里玫瑰的种植和栽培已初成规模时,约瑟芬就对当时著名的花卉图谱画家、法国人雷杜德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从那时起,雷杜德一生最重要也是最漫长的创作历程开始了。
他用了整整20年,绘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玫瑰图谱》。图中收录了当时园中所拥有的大部分玫瑰品种:古代的野玫瑰(法国玫瑰)、中世纪的玫瑰(白玫瑰)以及从亚洲引进的各种玫瑰类型,大约有170个品种。这份集“最优雅的学术”和“最美丽的研究”为一体的图谱,被后人誉为“玫瑰圣经”。画册当时只印了30套,如今在古董店里,每一套的标价是10万马克。
可以说,在一年四季都开花的中国月季花引入欧洲后,经过杂交培育,不仅丰富了玫瑰家族的品种和花色,同时也解决了玫瑰一年只开一季花的问题。玫瑰的种植很快风行世界。
一朵玫瑰花,在植物学家眼里看到的是组织和生命,在情人眼里看到的是浪漫与爱情,在经济学家与商人眼里看到的是利润和价值
公元初期,古罗马帝国开始兴盛,古埃及人把西南亚的玫瑰贩往罗马。12世纪后,欧洲各国兴起玫瑰种植业,尤其在英国,玫瑰成为皇家花园和全国主要种植花卉。
因为原产于欧洲的蔷薇属花卉并不多,所以欧洲人对它们也就不详加区分,蔷薇、玫瑰、月季在欧洲统称“rose”(原意是“红色”)。
中国前辈翻译家把“rose”译为玫瑰,玫瑰是高贵、典雅的化身,但它并不娇贵,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低,且耐贫瘠、抗寒、耐旱。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很多山地、坡地,即使在一米深的沟壑边,裸露在土层外的玫瑰根系仍能牢牢地把住土壤,成为贫瘠土地上的绿色植被。
当今的玫瑰品种多为欧亚混合后代。目前,植物学家已经确认全球有2万余个玫瑰品种,而且每年还诞生数百个新品种。
浪漫产业就这样形成了,从情人节的“抢钱季”到价格昂贵、用途广泛而被称为“液体黄金”的玫瑰精油——根据《本草再新》记载,玫瑰花可以“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鉴于玫瑰作用多,疗效好,加之商家的推崇,很多女性成为“玫瑰教徒”。全世界每年仅玫瑰即可创造100亿美元的价值。
不过相比从前这只能算是蝇头小利。在17世纪的荷兰,风行一时的郁金香曾经身价倍增并导致一场经济泡沫。当时,人们不惜变卖房产来换取郁金香。带有火红条纹的“永远的奥古斯都”(Semper Augustus)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它的一块球茎售价相当于一个富商年收入的两倍。
在世界上知名的玫瑰产地厄瓜多尔,发达国家高举专利大棒,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出优质的鲜花,再返销到发达国家。
种植者如果要种植这些品种,每株需要缴纳使用费1欧元,每公顷种苗量为4-7万株。
带有高昂专利费用的品种,在厄瓜多尔当地几乎没有消费者,即使是以0.5欧元/枝,也不会有好的市场,而运输到发达国家后,却比当地生产出来的玫瑰成本低很多。
玫瑰有时候甚至会成为政客们的工具。
1996年的情人节2月14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在一苗圃为他可爱的妻子选购了一打玫瑰,并借题发挥,对着记者义愤填膺的大声斥责美国日益增长的玫瑰进口将使美国种植玫瑰的农民饿其体肤,体无完肤。这个为了得到农民的选票而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候选人被斥为“伪君子”。
一朵玫瑰花,在植物学家眼里看到的是组织和生命,在情人眼里看到的是浪漫与爱情,在经济学家眼里看到的是利润和价值。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