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毛泽东、谭启龙与县委书记的“南茶北引”

2012-05-04 22:19 未知/ 贾文佳 /

  1956年,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

  作为我国“南茶北引”最早最成功的地区之一,46年里,日照绿茶成为山东茶代名词,“北方绿茶之乡”成为日照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谭启龙:毛主席让我去种茶

  “到山东后多种茶树。”毛泽东说。

  一旁的谭启龙满口答应,并牢记在心。

  上个世纪50年代,谭启龙拟出任山东省省长。行前,毛泽东与他谈起“南茶北引”并提出建议。

  毛泽东与谭启龙的家乡都出茶,他们也都是知茶、好茶、爱茶之人。谭启龙的家乡在江西永新县,是云雾茶的主产地。

  谭启龙到山东后很快与省委、省政府达成共识:山东茶叶要想办法自力更生,于是形成了“南茶北引”的设想。

  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不过,当时农林部门没有懂茶树种植的,第一批5000株茶苗全冻死了。

  1965年,已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发起了第二次南茶北引。“谭书记派了一个同志上咱临沂,给咱商量说你们沂蒙山区能不能上这个项目?”曾任临沂地区茶叶研究所所长的任介民老人回忆道。

  很快,开专车、跑专线的“专车小组”就成立了,然而,“实际上,专车小组的成员并没有一辆汽车可以乘坐,所有需要到外地去的工作都要靠骑自行车去完成。”

  在莒南、日照、沂水、沂南四个县选好基地,省里无偿提供的茶种也很快到位了,“专车小组”迅速开始了茶叶引种的工作。最终硕果仅存的一个大队,让专车小组看到了一丝希望。到第二年春天,进行试点的大队已经远远超过了100个。到1966年,青岛胶南县实施“南茶北移、南竹北引”工程,由海青镇自安徽引进,因此定名为“海青茶”。

  这一次成功只是解决了南茶在北方存活的问题,茶叶种植上的很多应用技术仍然需要借鉴南方经验。而南茶北引成功的标志是山东的茶树种子自己繁殖,不需要人家的种子。接下来,谭启龙组织专家们去南方学习栽培方法,并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实地论证。

  1973年,全国南茶北引西迁座谈会在当时归属于临沂地区的日照市召开。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高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

  多少年后,已被称为“南茶北引”第一人的谭启龙在回忆录里写道:“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的年消费量逐年上升,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四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牟步善:从此有了个“茶孩子”

  如果说谭启龙是“南茶北引”的谋篇布局者,那么牟步善则是绿茶入驻日照的奠基人。

  在日照,今年已87岁高龄的牟步善,享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威望。

  他曾任原日照县委副书记、书记共计24年,他引种的茶树已经发展到了15万亩。离休后,他每年都要到很多茶园去走走、看看。直至今日,牟老不论走进哪个村庄,乡亲们都把他当成自家人,尊称他为“老牟”。

  绿茶就像他的孩子,如今,将近50年过去了,这个孩子也已经快知天命了。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日照巨峰镇是没有茶叶的,但由于巨峰的空气、温度、湿度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所以牟步善将南方的绿茶引至日照。

  那时,牟步善成了巨峰全镇人的“救星”。虽然没有南方茶帮经过贫困潦倒、被逼起灶,直至英雄人物出现从而改变命运那么离奇的经历,但是巨峰镇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农民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引入了茶生意,牟步善的确功不可没。

  1966年春,因为牟步善在政府的特殊身份和号召力,众多农民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变成了茶农,在现在的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北门外村和秦楼街道双庙村两个村种下了日照的第一批茶,共7亩。

  “当时县委派人基本上每天驻扎在茶园,过冬时,组织农民用草盖,用松枝盖,用水浇,比带孩子还用心。”牟步善说。让人欣喜的是,在这般小心的呵护下,两个村的试种成功了,3亩绿茶活了下来,并且长势良好。

  第二年起,绿茶种植开始在日照大地推广开来,从两个村到几十个村,再到上百个村,到1974年,日照县的茶园面积就已经迅速发展到1万多亩,有330个村有了茶园。

  如今,87岁的牟步善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离休以来,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却闲不住,他始终惦念着茶园,每年不下十次前往各个乡镇和茶叶市场。和茶农聊天、看茶工采茶是他最大的乐趣。

  茶农们对这位慈善的老书记毫不见外,张口就是“老牟”。牟步善也喜欢他们称呼自己老牟。“我嗓门大,很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就知道是‘老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