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茶之道:日照城的文化基因

2012-05-04 22:18 未知/ □吴越 /

  安逸、安静、干净,在很多人眼里,日照好似一张白纸,尚未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实要寻找日照的文化基因,有很多入口,可以从绿茶开始,从灯塔开始,从东夷文化开始,从浮来山开始,从电影开始……

  茶文化的萌芽与缺失

  绿茶赋予日照的文化内涵,似乎显得太轻了。

  日照号称“北方茶乡”,但行走在日照街头,却很难觅到茶文化的踪迹。有的只是散布于市区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茶叶店。

  不仅表面上的茶文化现象难觅,很多茶企业都困惑于茶文化挖掘之难。“做品牌,说到底就是做文化,为什么做不起真正高端的茶叶品牌,就是缺少文化。不挖掘文化内涵的品牌,终究是空洞的。”御海湾茶场董事长薄子宝说。

  在烟台有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有国际酒文化长廊,其城市雕像和建筑都可以见到葡萄酒的影子。在城市里,处处可以感受到葡萄酒文化。在日照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

  不到50年的绿茶历史,想形成相对独立的茶文化很难,“我们现在做的大部分还是在学步南方,日照茶文化尚未有雏形。”薄子宝说。文化并不能独立存在,茶文化也不是脱离茶产业和人们的生活而空洞地存在。“我们的绿茶企业、茶农,一言一行中都有文化,只不过刚刚萌芽而已。”

  日照的山海文化、太阳文化都可以与茶文化结合,共生共存。人文的东西赋于物,就是文化。文化说到底还是人的文化,北方人的豁达和豪爽,可能在南茶中有所欠缺,但是北方茶中必须有所体现。

  去年年初,御青茶博园开门纳客,这个总占地500余亩的茶园,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态自采游风景区,集自然景观、绿茶生态自采游、茶文化体验、民间茶艺表演于一身。而今,像御海湾和御青这样将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的茶场现在已经有十余个,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

  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国日照绿茶节,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和建设日照茶文化的努力。去年6月的绿茶节上,就有台湾茶商不远万里来到日照。

  城市之光:太阳照进阴霾

  来到日照,最大的感受是:安静、干净。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没有满布大街的汽车尾气,这是一个安逸的小城。

  去年,日照在“中国十大最美海滨城市”主题评选中位列第五。类似这样的褒奖,日照还有很多。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日照这座建市仅20余年的城市,逐渐为更多的人熟知。

  1985年兖石铁路的通车,石臼港成为鲁南煤炭外运的重要出海口。原日照县与石臼港合并为临沂行署管辖的县级日照市,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

  在日照当地人的城市对比中,连云港一直是一个让人眼热的城市。由当初的全面学习连云港,到后来的全面超越连云港,而今,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GDP,以及港口吞吐量,日照已经将连云港远远甩在后面。一个在鲁东南,一个在苏东北,相互毗邻,双方官员互访频繁。

  导演王小帅在解释电影《日照重庆》片名时说:“我们要找一个内陆城市,一个海边城市,最后选择了重庆和日照。但后来我突然发现将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有奇妙的双关效果,重庆是很阴霾的城市,‘日照’就代表像阳光照进来。”

  重庆代表过去,日照代表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船长林权海徘徊在两个城市之间。日照的城市性格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从海上来,到海上去

  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的日照,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日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市北沿岸有大沙洼国家海滨森林公园,市域内有尧王城遗址和古两城遗址。莒县境内的浮来山有距今3500余年的“天下第一银杏树”,还有五莲山。

  日照文化是东夷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日照两城镇遗址考古成果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193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精美黑陶和玉器。

  据英版《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境内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建国前出土的文物,一部分运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一部分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考察日照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项橐是日照传说人物;丁惟汾是国民党元老;丁肇中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然而,日照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归为临沂、潍坊等文化的一部分,内陆的莒县、五莲和沿海地区并不具有天然的融合。从海上来,到海上去,海洋在这个新兴城市的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于是,就到灯塔去。

  灯塔原名石臼灯塔,是日照海洋文化的标志,始建于1933年4月,在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的支持下建造而成,1985年9月移址重建。

  站在灯塔的平台上,看到灯塔作为日照市标工程,周边有帆船基地、绿地花园,不远处有几个大海水浴场、森林公园等,外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导游们的喇叭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