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茶进化史:一杯茶里的禅与道
当一件事物传承千年,我们消费的也不再止于事物本身——品咂绿茶,在现代更多的品咂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绿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生煮羹饮、烧烤后煮饮、晒干收藏、原始晒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饼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掺香绿茶、窨花绿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态名优绿茶的产生……
而在这其中,绿茶也不断进阶——由功能性饮料,到变作陆羽《茶经》中士大夫美学;从汉唐帝国时期以东方文明的形象文化输出,再经由宋徽宗以及宋代文人、僧人和道士的演绎和茗战,绿茶最终形成包含了儒释道各家精髓的“茶文化”,茶禅一道传入日本,成为中国独家一格的文化符号。
从神农氏的治病药、晏婴的“下酒菜”
作为饮品的形态上,绿茶的制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历代茶人不断创新的结果。作为文化象征,绿茶的进化史里则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经济的变迁。绿茶消费的被重视或被忽视,说穿了,就是因为其所代表的文化,被不被世人重视。
最初,绿茶是被当做药物甚至“下酒菜”使用的。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的是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食用的植物,漫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而发现茶的。说明,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
从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餐菜的记载,见于《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是说春秋时,晏婴在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类似今人所谓“粗茶谈饭”。
以茶作菜不仅古代有之,即便现代有些地方仍保留有这种风俗。如云南省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惯,采来新鲜茶叶,在热水中稍浸后放在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作配料,再加入少许泉水拌匀,就做成了美味可口的菜肴——“凉拌茶”了。
以茶作羹饮,直到晋代才慢慢出现,形成风气。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煮茶羹饮的习俗,延续至唐代仍有出现,唐代诗人储光羲(707~约760)当时在友人家做客,记述有盛夏吃茗粥诗一首:“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茶马古道上的汉唐软实力:绿茶与士大夫的文化战争
有人说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孙皓“以茶代酒”就代表三国时代上流社会都在喝茶,事实上那个时候茶还是荼,还拥有药物民俗之类的属性。
从有病到喝茶,到唐代的时时不离茶,世道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魏晋风尚中,文人多饮酒。东晋王羲之兰亭聚会,水酒一杯引发了千古幽情——而到唐代,茶与酒分别代表的雅俗文化分野开始形成。唐代诗僧皎然公然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是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新名士论,从此,酒茶又开始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暧昧纠葛。
杜牧携佳人逛茶山,有《题茶山》之佳作,他领略一番美景,到了山下,《茶山下作》便开始不顾形象,大肆痛饮了。郑谷病了不能喝酒,尝茶思酒更显情长,“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峡中尝茶》)酒每退一步,茶就开始飞跃,茶与酒被塑造成了欢喜冤家,酒可以令人癫狂,但茶却能消解这样的癫狂,使人变得清醒起来。
中国文化的惊人融合与互补再次表达得酣畅淋漓,就像一个可以是道士,又可以是居士,还可以是儒士一样,茶与酒在这样的文化格局中互动互补,最终形成微妙的平衡状态。
一个也许还在喝酒,但他需要谈茶来表明自己的高雅趣味。杜耒《寒夜》居然以茶代酒,连身子都不暖了。“寒夜客耒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要说以茶代酒,以茶敬客之道,这里才是源头。
唐代以茶为礼蔚然成风。白居易人缘好,经常收到别人送的茶,次次都期待,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更是骄傲地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交情深浅已经体现在茶的次序上了。
唐朝大举兴佛之后,无处不在寺庙,加上有围绕在《茶经》作者陆羽、茶僧皎然身边那些名士如颜真卿者,孟郊者为代表的茶饮小聚在各地引爆,形成送礼就送茶的风尚,论茶也是比才的大气候已经形成,名士们搜肠刮肚地创造了诸如“瑞花魁”“泛花”、“代饮”、“醒酒”、“流华”、“疏沦”、“不似春醪”、“素瓷”、“芳气”“月桂”等等指代饮茶的词汇,名士的茶媒交往涌现出了大量的品饮答谢诗文,这些都构成了唐茶繁荣最有力的话语,也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陆羽一样,唐朝的李白也享受着茶带来的快意。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序言中交代了自己写茶诗的缘由,非常耐人寻味,那几乎泄漏了所有茶叶书写者的秘密。茶一旦进入交往生活,前所未有的裂变也就开始了。拥有茶的话语是激动人心的,这种植物更能焕发出异常的精神特质。
于是在高僧、大隐、士大夫天衣无缝的合谋下,汉语开始了代表着华夏最高饮食美学形态的构筑,茶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喝下去的是茶,散发出来的却是精神。
茶的精神也自此进入高潮,唐代名士宣称:只要不断追求茶道,就可得道成仙,最不济的,还能留在世间做个名士,这也就是唐代茶叶美学的全部要义。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国力的强盛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绿茶以及绿茶背后的唐代文人思想、汉唐儒释道精神随之输出到全世界。
一杯绿茶里的花花世界:宋徽宗的茶叶经济和佛教禅宗的暧昧
茶叶东游记或者西游记是文人雅士最执迷的命题。而事实上绿茶文化的形成,扑朔迷离,其中有:材质、器具、礼仪、程序上的文化全部是由中国向外输出,东渡日本,西行欧洲;在禅宗精神上,绿茶文化的最终形成却还包括佛教传入的需要和影响。
绿茶文化背后包含着全世界闻名的输出和输入。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客人来到,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根据《茶经》的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如昙济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推崇饮茶的风气更加普及。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此后,寺院茶礼越来越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对禅宗僧人来说,吃茶俨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功夫,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使得“吃茶去” 成为禅林的经典公案。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的著作。与陆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里两次提到了 “茶道”一词。可以说,《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则赋予了“茶道”的名称。
至于饮茶的技巧、规范、品茶方法,是茶技;表现饮茶的技巧、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历史上的饮茶情景,是茶艺。茶艺和茶技在北宋时代,由于宋太祖、宋徽宗等皇帝的个人爱好推到了一个巅峰。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嗜好饮茶,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成为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向国外使节表示友好的重要手段。
宋代最高级的饮茶艺术是“斗茶”,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徽宗时宫廷时常斗茶,宋徽宗这个大玩家,对茶艺颇为精通。他著作《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二十目”。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京城汴梁,茶楼甚多,人们约会相聚,大多邀于茶楼。各阶层饮茶风气更盛,将宋代的茶文化推向极至,范仲淹、陆游、范大成等官场文人皆是此种高手。
宋代的茶文化对东邻日本、朝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南宋末期(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拜虚堂禅师为师。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学成归国,将径山茶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而后发展出日本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