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古墓、经济、文化与“拼爹时代”

2012-04-29 22:59 未知/ 张霞 /

  ■古墓里的齐鲁·手记

  ——我的采访笔记

  诉说古墓经济文化背后的这么多“爹”,其实并不是真要大家“拼爹”,而是要大家自省与审视——我们该如何对待、对话自己的祖宗、自己的“爹”。“拼爹”、“拼古墓”、“拼祖宗”,更多时候其实拼掉了我们的伦理秩序。

  对“尸”的处理是全世界人的一道文化景观,它独属于具备了文明和思考的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死,于当事者本人是一种生命的灭度,于死者周边的人群则还以各种形式延续着:葬礼、祭奠、怀念——甚至挖掘,考古。

  沂水县纪王崮古墓距离我的老家只有9公里。在我老家里“尸”是一件时常被提及的形容词,比如:张家的闺女在省城当了记者会被形容为“祖坟上冒青烟”、李家的小子发大财娶了城里媳妇也称得上“祖宗积德”。

  祖宗已逝,却时刻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踏进沂水县城的那一刻的第一感触。出临沂汽车站,典型的风尘仆仆的外地人打扮的我和同事即刻被出租车围堵,“是到纪王崮看古墓的吗?”出租车上司机颇为得意介绍说,如果由他带去的游客买门票的话,他可以得到20元的“抽水”——纪王崮上的“祖宗饭”俨然已经赏给了各行各业。纪王崮上的“祖宗饭”俨然已经赏给了各行各业。

  吃祖宗饭并不可耻,也可以吃出文化吃出财富。“古墓经济”在许多城市迅猛发展,西安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早已成为旅游品牌之一。

  沂水县颇有这股势头。达到纪王崮古墓所属的天上王城景区,景区内人满为患。景区负责推广宣传的副总卢明涛告诉记者“游客数量明显增加,今天光团客已有三千多人,再加上散客,保守估计四千多人。”

  天上王城景区2007年筹办,2008年4月正式开业,景区负责人介绍已投入接近两亿资金,刚刚稍有盈利——景区里发现春秋古墓,的确,堪称“祖宗赏饭,天上掉下大馅饼。”

  天上王城景区所属山东恒泰纺织集团董事长孙炳伟毫不避讳自己“好运砸头”的激动和惊喜:“发现春秋墓葬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尽管这些年我们景区费了很多的力气,做了一些有关纪国的演艺项目,但总是觉得底气不足。”孙炳伟说,“但是,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一座古墓能给景区带来什么,甚至给当地带来什么,毋庸置疑——因此,古墓墓主面临一个“拼爹”的窘境。

  春秋的“爹”和民国的“爹”有没有区别?春秋诸侯的“爹”和当地富户的“爹”有没有区别?4月22日,省博物馆研究员、原山东省古文字研究会会长王恩田首次公布解读的大青铜鼎铭文,据铭文判断可能是叚氏的墓葬——立刻又是一番质疑、反对意见,这个“爹”不算“爹”。

  天上王城景区甚至已经给“爹”安排好了“养老院”:景区负责人踌躇满志的对着记者筹划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将历史文化坐实在旅游经济上,比如推出寓教于乐的“现场考古” 模拟游戏,模仿“星期八”小镇的营销模式,游客可以挑选“墓地发现人”、“考古专家”、“施工队长”等等角色,还原现场学习考古知识;力争将出土文物存留在挖掘地,此处和此处将要建设博物馆,由政府投资,之后的游客可免费进入参观……当旅游遭遇考古,就远远超出了专业的范畴。将旅游产品跟考古文化嫁接,也不止是文物和墓主就能独自完成的工作——显然,各方人马在紧盯着这个“爹”。

  景区要认个“好爹”,旬属正常。记者也要“拼爹”却让人哭笑不得。

  21日到达纪王崮古墓当天,恰逢山上降雨,为保护文物现场的缘故,记者们无一人能踏进墓地。从央视探索频道到山东省市各家媒体蹲守在墓地附近的凉亭边,等待次日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谢治秀视察指导的机会,期望进门探访、拍照。

  22日,临沂市领导陪同谢治秀带领考古专家到达现场,蹲守的我和众位同行蜂拥而至。门口文化局的保安持枪警戒:央视,放行;指定媒体,放行;景区长期合作媒体,放行;沂水县文化局特批媒体,放行……

  放行到最后,栅栏门竟要把我和几个同行关在门外。某不在以上“放行”此列的记者,一把搀住了某前来考察的老专家的胳膊“这是我爹”——也进去了。

  被拦在门外的我得到保安答复“领导批示,为保护秩序除考古专家一概不准进入考古现场,包括记者。”我厉声质问“我前面进去的不是媒体”,保安回答 “那是有特批的媒体。”

  我勃然大怒,人人“有爹”,我就“没爹”?我是《齐鲁周刊》的媒体记者,我就不能跟你们“拼爹”?我掏出手机操着一口本地土话对着景区负责人疾言厉色,“媒体不能进入?我前面进去的算什么?不把我当媒体?你立刻到现场跟我说清楚!”

  五分钟之后,我的“爹”来了——景区负责人拿着一张通行证赶到古墓门口,“特批”我进去。进门之后,我“上蹿下跳”,也一把搀住另一位行动不便的80多岁的老专家,站在厅长身畔“装作陪同”形影不离,录音、拍照、插话质疑——陪同的地市领导摸不清身份,任由我“抢”专家、“傍”厅长,一路尾随。

  被我追堵一路的厅长在走出考古现场,上车之前终于接受了我的专访。采访完毕,厅长问“你是哪家媒体啊?”,“《齐鲁周刊》”我响亮的回答。厅长“特批”:一会儿介绍专家给你采访——我又认了一个“爹”。

  有抢到“爹”的人,自然也就有丢了“爹”的人。

  跟同行抢完“爹”,和同事前往纪王崮脚下采访崮顶上的原住民。据景区开发商透露,2007年景区开发之前,整个崮顶只有7户19口人,多数姓石,传为当年“守墓人”后裔。现居沂水泉庄镇崮崖村的94岁老人丁学成告诉本刊记者,2007年之前他世居崮顶,祖祖辈辈种田为生,景区开发后被安顿到山下的村子——这些丢了老家的人,他们才是纪王崮上真正的“姓毕的姥爷”啊。

  专家却不认这些“姥爷”,专家屡经考证得出结论“崮顶人家并非守墓人后裔,这些居民的先祖约400年前才来到崮顶生活,是明清时期一些躲避战乱的流民。”

  景区需要“爹”,便有专家帮忙“找爹”,不体面的“爹”自然不行——但,谁又能理直气壮的质问专家?同为专家、同为读书郎,郎咸平们可以一场演讲几十万,好不容易赶上一顿祖宗饭就不能让冷门了几十年的考古学家吃上点“油水”?

  套用王熙凤的话“爹来爹去,有五六门子的爹”,爹来爹去好几天,矛盾而又哭笑不得的我趁采访结束赶了十几里山路回家探望了一下我的亲爹。

  亲爹见我进家门有些意外,“怎么回来了?”我懦懦的回答“正好出差,趁工作之便回家看看。”爹高兴却又担忧的告诫我“工作就好好工作,别揩公家油。”

  我不敢反驳,老老实实的从屁股兜里掏出纪王崮开发商招待给的“好烟”献给爹,恭恭敬敬的给他倒水泡茶——孺慕且不敢放肆,有啥掏啥的献宝,这才是对待亲爹的态度。

  盗墓贼会挖掉自己的祖坟吗?我们会想着法子卖掉自己亲爹的家产、占自己亲爹便宜吗?恐怕那真是败家子才干出的买卖。坟墓里不止有经济有油水,还有我们的传承和文化,还埋着我们亲爹的亲爹们。

  诉说古墓经济文化背后的这么多“爹”,其实并不是真要大家“拼爹”,而是要大家自省与审视——我们该如何对待、对话自己的祖宗、自己的“爹”。“拼爹”、“拼古墓”、“拼祖宗”,更多时候其实拼掉了我们的伦理秩序。

  ■观点交集

  1、纪王崮古墓只能说是个重要发现,称不上重大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认为纪王崮古墓是春秋时期的男性墓葬,很有可能是新发现了莒国的又一个国君墓。这个墓葬保存得比较完整,从中我们能够对莒国的高级贵族的埋葬方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山东境内春秋不独此一家,纪王崮古墓称不上重大。

  2、墓主名叫中叚氏,不是国君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古文字专家王恩田4月22日首次公布解读的纪王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王恩田认为,华孟子是这件大青铜鼎的制作者。制成后,给自己名为“仲子”的二女儿作为陪嫁用,崮顶春秋墓出土的这件华孟子鼎,证明墓主应该是华孟子的女婿,也就是仲子的丈夫中叚氏的墓葬。

  3、建立崮顶独立王国几乎不可能

  山东省考古所研究员吴文祺认为建立崮顶独立王国几乎不可能。因为作为“王国”,需要有宫殿、居民区、商业区、作坊区等,相比而言,纪王崮崮顶的面积不是很大,成千上万人吃水成问题,即便是到了近现代,能够常年居住的居民也很少,因此,不可能孤零零地在山上建王城。

  4、沂源东安古城才是墓主人

  山东省考古所所长郑同修认为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有一处东安古城,其统治者有可能就是崮顶春秋诸侯王大墓的主人。根据距离推断,这位统治者选择崮顶作为陵园完全可以做得到。如今,在发现古墓的崮顶四下,仍存有多处用巨石砌成的山墙,属于古代所留,但时期尚无人研究测定。如果这些石器山墙与崮顶春秋墓葬属于同一时期,如今的崮顶当年很可能就是一处陵园。

  5、墓主是个性格阴柔的美男子

  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任相宏认为,出土如此多的青铜器,很多为重器,如鼎、鬲、錞于等,但是没有一件是具有王者之风的大型器。任相宏倾向于墓主是男性,但不是那种雄浑大气的男人,性格中有一些女性的阴柔成分。墓主人肯定不是一个光棍,也不可能是一个寡妇,墓葬的形式就是夫妇并穴,在纪王崮的崮顶肯定还存在一个同样规格、不同性别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