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一和他的幸福公社
■样本
济南市经十西路180号,是民办养老机构幸福公社养生院所在地,创办人是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的董事长王力一。2006年,“幸福公社”从王力一的一个概念走到了纸上,进而落地。六年来,这种“乌托邦”式的养老模式能否冲破农耕文明造成的固定而单一的养儿防老和现实政策的种种阻力,让老人快乐而有尊严地画上人生的句号?4月9日下午,本刊记者走近王力一和他的幸福公社。
一个84岁美国老头的“幸福基地”
济南市经十西路180号,原力明科技学院的北校区,空空如也的院子略显沉寂,而打破这沉寂的是从那幢正在整修的大楼里传来的施工声。“我们正在改造的这栋大楼,是幸福公社的主体部分,预计国庆节投入使用。”王力一告诉记者。
幸福公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王力一和他的团队逐渐发现原来相对单一的定位很难满足老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于是,他们自去年初决定分流老人,重新改造。而改造完成后的幸福公社将是济南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养老品牌,定位会在1000到4000元不等,可以同时容纳500位老人,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谈及“幸福公社”的重新开张,最期待的莫过于84岁高龄曾经在公社住了三年的张大爷。去年因为公社改造,张大爷“被迫”加入美国籍随子女去了美国定居,现如今还不时打来越洋电话感叹:在美国住着大HOUSE,还有游泳池,可是我说话人家一句都听不懂啊!等你们建好了,我还是回去跟那帮老哥们儿住!
幸福公社缘何让老人们产生如此强烈的依赖感?它是如何制造幸福的?
来到幸福公社的老人,可能接触到的第一件事是为自己订制服务项目,就像你走进酒店点酒菜一样平常。“因为每个老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的服务,因此我们的幸福公社推行的是个性服务,也可以叫做订餐式服务。”力明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晓臣介绍说,“老年人的个性也很强烈,而且对许多事情很敏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这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之一。”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在幸福公社的宣传册上发现一件特别的东西——老人们带的手表。“这是我们公社统一给每位老人佩带的腕表,表内设有一键呼叫系统,无论何时何地有任何要求,只要老人摁一下表上的按键,我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信号并作出反应。”
此外,力明科技学院还与美国CHINAEDU控股公司,就合作成立“中国(山东)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签订了合同,把国外先进的护士培养体系移植到了力明。“单是洗澡一项,针对全瘫、半瘫、高血压、心脏病等不同病症的老人,我们对洗澡程序、水温控制、人员分工都有不同的安排”。
学校还聘请了国内知名的护理专家作指导,可以针对老年人不同情况进行日常、康复、特需护理,尤其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开展精神层次的呵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精神上的护理更是老人幸福感的来源。”
“乌托邦”之惑
王力一萌发建幸福公社的念头,多少有些偶然。一次和几个朋友闲谈,有人说到了养老问题,感叹“在济南找一家好点的养老院真是难上加难”,这句不经意的话却在王力一的思想里产生了核聚变一样的爆炸力,长久以来困扰着他的如何延长产业链条的难题豁然明朗。
王力一的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内较早的一所民办院校,以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个护理专业每年就有2000名毕业生,“能不能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产业优势呢?怎么转变呢?”王力一苦苦寻求的答案,在这个偶合的情景下水落石出了。
“我的幸福公社应该是这样一个养老机构:它不单纯是为了养老,为了康复,为了养病,所以名字中不带老字,它为的是构建快乐的人生,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力,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老年人同样有权利追求幸福,而且应该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然而,几年的发展下来,王力一和他的幸福公社也面临着很多困惑。“近几年,公社的收支情况一直不好,基本上靠学校、医院等其他项目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农耕文明造成的养老模式固定而单一,那就是养儿防老。“有些老人来了没几天就要走,老人想孙子在这里抹眼泪,孩子们觉得把老人‘扫地出门’对不起八辈子祖宗。”王力一告诉记者,这里的老人们对公社养老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传统观念之外,另一项阻碍“幸福”的因素就是现行的养老政策。城市中心区寸土寸金,民办养老院规划、用地不得不让位于商业价值;扶持政策多年未落实到位,与公办养老院的“同工不同酬”;失能、半失能老人被公立养老机构所拒,只能辗转至此,随之而来的是高成本、高风险;当民办养老院的自身造血功能遭遇不可知的未来,这么多坎儿,该怎么过?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