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三个济南家庭的“养老账单”

2012-04-15 09:19 未知/ 士齐 /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汹涌大潮,如何养老成为中国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济南三个家庭的“养老账单”,其中涉及到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样本,又能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而当我们老了,我们又能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421模式:赡养父母也许将成为压倒中国中产阶级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庭年收入16万元的韩俊彦夫妇有车有房。正在肆意享受生活的时候,老父亲的心脏病,让她奔波的同时,也开始发愁:两家父母们早晚要接到身边照顾,接到济南后住在哪里?

  独生女韩俊彦14年前从山东淄博的一个小村庄考入济南市一所高校,大学毕业后,她留在这个城市工作,然后顺其自然地结婚生子,男方同样是独生子女。

  2005年结婚买房时,为了两家各自唯一的孩子,两家各拿了10万元。但韩俊彦家外借了4万,男方家外借了2万。

  后来6年里两人的“奋斗史”还算成功。韩俊彦现在一家外资背景的公司做行政主管,一个月税后收入7000元上下,男方虽然月收入不到6000元,但那个单位“超级稳定”。

  2008年,小两口买了一辆丰田花冠,全部办妥花了15万多元。如今家里也就十万多点存款,加上父母手上不多的存款,一共不到20万元。这连个首付都不够。

  春节刚过,夫妻两个讨论了几次这个问题。他们决定先在济南找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在历城区接近章丘的地方,韩俊彦的丈夫张斌找到了几个价格在3000至5000元的“养老楼盘”。“广告就是老年社区。”

  不过他们没有把看房结果告诉父母们。“不忍心。”韩俊彦说,楼盘附近都是大片荒地、树林,往往开车十几分钟才有比较像样的小型超市。至于医院等设施,“就别提了。”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仅需要负担父母,还在考虑生不生孩子。“就好像父母和孩子都掉进水里,你救谁?”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迈入老年人行列。于是,4个老人1个孩子的家庭压力陡然压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身上。他们不仅有“养不起小孩”的忧虑,还要面对“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而去更好的城市上学、谋生乃是今天中国青年人的趋势和必然,但是这个潮流恰恰与计划生育碰撞在一起。于是当“子欲养”时,“亲”往往在千里之外,有时候,你不得不把他们接过来一起生活。

  曾经有报道说“一座房子消灭一个中国中产”。可是想想,如果两家老人都来到子女居住的新城市,还需要新买多少房子?

  至于中产们自己的老年生活以及所谓养老金账户不足等等问题,那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情了,他们眼前还无暇顾及这些。

 

  这一代人的父母:60岁开始为自己挣钱,贷款养老

  虽然有两个儿子,但济南平阴县人田仲良对于谁给他养老心中也没有谱。

  田仲良经常跟儿子们讲“那过去的故事”。“那个时候”指的是他当兵16年间。确切地说,是他1979年入伍后在河北做基建工程兵、月工资8元开始。

  1986年,月工资涨到36元,田仲良的二儿子也出生了。虽然国家有政策,但想到“养儿防老”,他决定冒险:“两个孩子可以彼此依靠。”

  “当时我开车技术好,出差机会多,手里的活钱儿多。”1988年转为“志愿兵”后,他的月收入达到140元。在田仲良和妻子的记忆里,那时的日子“挺好过”。妻子在家带着两个儿子种6亩地,收获后给父母150斤“养老粮”。如果父母生病或遇有其他重大花销,他们兄弟4人平摊花费。

  情况到1993年起了变化,他转业分配到县出租客运公司。而且单位很快改制,所有的资产都出卖了。但那时事业单位不允许下岗。所以现在田仲良的档案还放在客运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县建委。

  1996年起,田仲良就开始找建委要“说法”。10年后,2006年县里终于给他办了个低保:一个月150元,但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当时28年工龄的田仲良从银行贷了1.7万元补齐了10年间的养老保险“欠账”,现在还有1万元贷款没有偿清。

  田仲良听说连续工龄满30年的,养老保险计发比例可以按本人标准工资85%计算。这样还属于“事业编”的他有望每月拿到近3000元退休金,“再加上几亩地,我和老伴的晚年也有保障了”,但2006年后,田仲良已无力继续缴纳养老保险了。

  “儿子成家后,基本帮不上忙。现在就琢磨先把欠银行的钱还上。”他说,两个儿子都去城市工作,自顾不暇。已经奔60的他自己攒钱的方法就是从早7点到晚6点到山上种树,“每天能种40多棵,发40块钱。”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一代父母,他们为什么如此依靠子女?他们自己的养老钱哪里去了?

  其实关于父母的财富去向这个问题,其过程是大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他们承担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几乎所有代价。当为孩子们结婚买房付出了最后一点积蓄后,许多已经年过六十的父母们才开始为自己积攒养老钱。

  有人说为什么不去养老院,事实上问题没这么简单,赡养分为经济赡养和心理赡养两个部分。吃穿住行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正如记者在疗养院采访所了解的,在那里生活的老人根本无法彻底脱离亲人和家庭。

  以房养老,困在哪里?养老院,去or不去?

  “我天天发愁的就是养老问题”。济南市民曹某刚刚退休,他的老伴几年前过世,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生活也不宽裕,曹老先生退休后工资不足千元。“我只有一套九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听人说将来可以‘以房养老’,不知道靠谱吗?”

  与曹某一样,存在养老顾虑的老年人比比皆是。当前中国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很多人都是未富先老,社会养老无法保障,“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跟不上形势。这种情况下,“以房养老”这个舶来品浮上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基于现在有很多老年人,有房产却没有养老资金的问题,欧洲发明了“反向抵押贷款”,就是把房屋产权作抵押,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现金直到身故,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既可以让老人住着房子,又能够领到房子的销售资金。

  但记者随机走访得知,对于“以房养老”,济南多数家庭还是处于观望阶段,但更多的还是“只是想想罢了”。

  听上去很美好的“养老按揭”,银行在推行上却面临不少问题,这也是各地试行“以房养老”遭遇的共同难题。

  “中国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就是一大障碍。”有业内人士说。正如其所言,针对“以房养老”模式,国内一家专业机构曾在上海做过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4%的老年人不能接受。“如果真的要以房养老,自己会有一种挫败感,儿女在外也会感觉到没有颜面。”一位接受采访的老人说。

  房屋产权70年,则被金融界认为是“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省城一家大型银行个贷部负责人称,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银行对“以房养老”市场迟迟不敢下手的原因。

  此外,房价下行的风险,也影响了这项业务的推广。该业内人士称,“从历史上看,房价确实涨了数倍,但目前已经处于高位,一旦遇泡沫挤压效应,以房养老将存在极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