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桃姐”们的养老革命

2012-04-15 09:18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香港电影《桃姐》在内地热映,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那些颤颤巍巍的孤独老人。看完电影,你会试着回忆,也会沉思,因为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一个“桃姐”。

  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据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到2040年,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源自一项调查——七成80后无法赡养父母。而对于在城市里拥有一席之地的70后和已经拥有一定资产的60后。赡养父母也许将成为压倒中国中产阶级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未富先老”,421家庭结构的年轻人能否承担养老之痛?上一代父母奋斗一生,为何却老无所依?

  再想象这样一群人:生于建国后,长于“文革”中,启蒙于上世纪80年代,解放于90年代,高潮于新世纪。这是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史:刚过去10年可能是他们人生的最顶点。如今即便依然位高权重,依旧夜夜笙歌,他们自己也得承认,已不复年轻,却又不服老。

  养老之痛,我们或许可以追问是不是在伦理中,现有家庭结构给老人造成了困境。是不是青年人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很强、自私、冷漠、没有感恩的意识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面对挑战。或者是不是家庭成员减少,现有的421家庭结构令家庭养老面临崩溃?但除了伦理之外,还应该落到养老制度上来。

  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7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而且最后几次的上调幅度都在10%左右。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假设社会越来越富,也越来越老,“老年红利”取代“人口红利”,“银发族”成为消费主力军,老人越来越解放,青年人越来越宅,其未来会怎样?

  在英国的柯翰博士看来,老年是人必须经过的心理阶段,它包括中年重评估(40岁开始)、解放(60—70岁)、总结(70—85岁)和安可(85岁以上)四重阶段。——在见证了日本人的“熟年革命”和台湾人的“熟年风华”后,中国大陆老人最需要的是“熟年”解放,以前更多是经济不解放,现在更多是思想不解放。